潛心“守”藝的決心與毅力
盛春和蘇扇的緣分要追溯到孩提時代。幼時,盛春常常依偎在外婆身邊,看著外婆做扇子,聽她講述與扇子有關的故事,這是盛春最珍貴的童年記憶,也讓她形成了熱愛扇藝文化的“初心”。
1995年,蘇州的扇廠相繼轉制,大批扇廠的工人沒了去處,源于對蘇扇文化的熱血“初心”,盛春的愛人胡建忠先生創辦了蘇州凌云扇廠,盛春也正式開始學習制扇,而這一做就是20多年。
蘇扇制扇,過程繁復。一根竹子或一塊木料從選材到成扇,要經過數十道細分工序。用鈍了數不清的刀,磨平了無數把矬子,積累了一層層的老繭,才換來了一把把精致的蘇扇。回憶起20多年的制扇時光,盛春笑著說:“沒考慮太多,只一心想著能把熱愛的事業做好。這個信念支撐我們一路走來,初心不改。”
臻心致遠,勵志篤行。盛春創立凌云扇廠的高端蘇扇品牌——盛風蘇扇,化機械制造為主動創造,全力投身新產品研發工作,不斷進行材料改良與工藝升級。在妙手與巧心的配合下,制成一把把風格各異、精妙絕倫的蘇扇。
《梅蘭竹菊》系列團扇,就是盛春將傳統制扇技藝與現代文化融合碰撞的一次創新嘗試。扇面設計上采用雙面繡和木雕藝術,形成兩種藝術風格;扇柄部分采用植物枝干元素,整體造型統一雅致;扇墜部分融入核雕、玉雕等藝術……整柄團扇都展現著設計者的精巧構思,也同樣承載著吳地傳統文化的精華。
如今,扇子逐漸退出日常生活用品的舞臺,但“一蓑煙雨,扇握人生”的儀式感仍受人追崇。“蘇扇仍能以文化符號的形式存在,它是我們文化的根,是人與人之間連結的紐帶”,盛春說到。
盛春“百工扇?萬象河”系列作品就是這樣的一串文化符號。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宣傳的一部分,該作品結合了多種手工藝形式,以蘇扇為設計原點,整合大運河江蘇段非遺遺產點,讓吳文化以多樣化的姿態直觀展現,也有益于大運河江蘇段地區文化、經濟、生態和社會的相互融通、協調發展。
2006年,蘇扇制扇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然而,長期的文化斷層、資料流失,導致蘇扇的歷史文化和制作技藝無書可參。如何進一步保護蘇扇制扇傳統工藝,如何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是盛春一直努力鉆研的課題。
經過前期調研,在吳中區、吳中經開區的支持指導下,蘇州盛風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提出了蘇扇(絹宮扇)制扇技藝傳承的地方標準制定項目。日前,《蘇式文化技藝傳承蘇扇(絹宮扇)制扇技藝傳承指南》獲批蘇州市地方標準立項。以標準化手段對蘇扇制扇技藝和蘇扇文化傳承進行提煉,有利于制扇行業的健康發展,以及蘇扇制扇傳統工藝和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除了將蘇扇制扇傳統文化印刻在詩書字畫里,跳動在匠人的指尖上,更重要的是將它深藏在人們心底。開展蘇扇文化青少年培訓、建立未成年人基地,便是盛春傳承蘇扇文化“匠心”的有力舉措之一。
我們在承接先輩給予的累累碩果時,也需要去思考如何為我們的后輩留下些什么。”與吳中開發區橫涇實驗小學一起成立“蘇扇工坊”,在寒暑假期間免費開設的“傳承夢”兒童技能培訓班,時刻歡迎“小客人”來扇廠觀摩蘇扇制扇全線流程……方寸絹面繪傳承,孩子們在實踐體驗中與蘇扇“結緣”,培養文化認同感,讓他們與蘇扇制扇“匠心”心心相印。
20余年的扇藝歲月
用“臻心”堅守“初心”
用“匠心”感動“人心”
讓“工匠精神”
在開發區大地上綻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