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骨的造型與款式有很多,在折扇扇骨的雕鏤形制上有一種叫“禹門洞”,是明代的一種形制,是在折扇大骨上刻出上下三個長形、上下半圓的鏤空洞,再在“洞”的上下方鏤出花形或幾何形的小洞,這樣的鏤空扇叫做“禹門洞”。
一說到禹,必然和古代傳說中的大禹聯系起來。相傳帝堯時代洪水滔天,用鯀治水九年不成,舜攝政后殺鯀舉禹,于是禹用疏導法治服了水災。在山西陜北交界處,黃河至此,兩岸峭壁對峙,形成門闕,據說大禹在此“導河積石”,將此鑿之為“門”,疏導了水患,故此這個地方名之為禹門,又稱之為龍門,“禹門洞”之名也源于此。
門和洞有相同的形態,故民間有“門洞”一說。劉宇對折扇扇骨的“禹門洞”有著獨特的理解:凡洞必有口,所謂洞口也。洞里面一定比洞口大,否則不能稱作洞。明朝時期折扇的發展狀況,禹門洞扇骨有種樣式是:那鏤空的洞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一個圓面,也就是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可以藏貯東西的“洞”。洞不是窗,窗口是直上直下的,禹門洞不是“窗”。
為什么做成“洞”?既然是洞,就要藏貯東西。在扇骨透雕上最早專門說扇子的書《蕉窗話扇》中記載,在《煙云寶笈》中有“棕竹(扇骨)鏤空六……所謂鏤空者,只在大邊上雕透秋海棠花式長孔三個,其他雕鏤,亦多圖案花紋”。這樣的鏤空花紋完全是一種裝飾性,而禹門洞不僅僅是紋樣的裝飾,它的作用是在“洞”中藏放東西,“禹門洞”的機關恰在此處。
明人文震亨《長物志》、清代劉庭璣《在園雜志》等筆記中曾記載扇骨內藏香、藏小牙牌、“禹門洞能貯物”的記載,說明禹門洞扇骨是有其他功能的。原來舊時文人或官宦等喝花酒,所謂花酒是指在青樓或酒樓邀妓,一起彈詞唱曲或行酒令乃至吟詩作賦,在劉云若的小說里,在包天笑的《釧影樓回憶錄》里都有喝花酒的涉獵。那時許多人出門喜帶折扇,是時尚也是風雅,而扇骨“禹門洞”中藏有機關,里面放著可以一搖就變換的“牙牌”,其上面刻有詞牌、曲牌、酒令等,喝酒時這“禹門洞扇骨”搖上一搖就有骰子一樣的功能了。
在高兩厘米、寬不過五毫米的洞中,放置了八根象牙棍,在寬不及一毫米的象牙上刻上“滿庭芳”等詞牌、曲牌名,天津微雕大師李如田刻下了比小米粒小得多的微雕,放大鏡看去,那小字肩架勻準,筆鋒畢現。四個“洞”共放置了32根牙牌,手一搖扇里面牙牌就“變換”,奇妙無窮。
禹門洞是洞不是窗,就是一個長方形上下半圓的、口小洞大的鏤空,其他的扇骨鏤空雕如海棠形、牛骨形、束腰形都不是禹門洞,在前幾年出版的《懷袖雅物》書中說:“禹門洞扇骨開洞的樣式很多,一般以一種紋樣組合重復上下排列稱之為禹門洞。”這樣的說法不準確,是理解上的錯誤,因為別的鏤空圖案皆直上直下的“開窗”,唯禹門洞是古來固定的形制,兩端圓的長形,圓弧形洞口,與其他圖形不可混淆。
---------------------------------------------------------------------------------------------
如果您喜歡禹門洞折扇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
了解更多盛風動態請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