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于雅與俗的討論,自古就有,并且涉及到諸多方面。以扇為例,明《萬歷野獲編》里的語句:“凡紫檀、象牙、烏楮,俱為俗制,唯以棕竹、毛竹為之者稱懷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貴,唯骨為時所尚。”這里明代的沈德符就將扇骨的材質分出雅與俗。那么關于扇文化,什么是真正的雅,什么又是俗,我們就這個話題討論一番。
認識雅、俗,先從其本義開始。雅的官方釋義是“標準”,我們一般理解的“雅”實際是高雅的意思,從字面上并不難去理解,高出標準稱之為“高雅”,也就是所謂的有格調。而俗的官方釋義是“風俗,習慣”,我們通常理解的“俗”實際是低俗的意思,字面上的解釋也十分合理,低于日常習慣,為大眾不齒,即是“低俗”。明確了這兩個概念后,我們拋開高低不論,再來探討雅俗這兩個字,其實就是去深究小眾和大眾的問題。
扇文化,或者說任何一種文化最原始的起步狀態一定是“俗”,也就是追求實用性。遠古的人最開始創造扇的目的是用于遮陽擋風,因為有擋風這樣的需求,才產生了扇,那時的扇就是一種純粹的供需關系下的產物,也沒有任何人會賦予它文化內涵這樣的東西。那么后來是一種什么樣的契機使得扇成為了一種文化?其實是貴族的興起。
最早的雉尾扇就是一種彰顯身份的用具。《周禮》中有記載帝王以冰消暑,取冰消暑勞民傷財的問題姑且不論,但另一個方面至少說明古代已經有類似于空調的理念,對于帝王貴族而言,扇子扇風取涼的作用從那時就相對弱化,自此扇被提升到了文化的層次而使用。到后來出現羽扇,不久前盛風一篇由羽扇綸巾談羽扇(一)的文章曾指出過,羽扇在漢末時期成為了身份的象征,是當時權貴們的一種固定裝束,成為了衡量人身份的一個標準,那時起扇文化可以算從大眾的“俗”轉變成為了小眾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