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的起源與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元時代扇子有了突破性的變化,折扇的產生,改變扇子不易攜帶的缺點。
扇子,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據傳最早乃虞舜所制,稱之為:“五明扇”。
殷商的時期,則出現了一種用五光十色的雉雞尾羽做成的:“雉尾扇”然而,由于雉雞尾羽十分稀少,故而雉尾扇也成為稀有之物。
西周時期,開始出現素白的“羽扇”,是用作周王的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由此可見,最早的扇子,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戰國晚期至西漢時期,以細竹蔑髹漆半規形的“便面”則成為了扇子的主流。當時的帝王將相,平民都使用便面。四川出土的漢畫像石中的《伏羲女媧交尾圖》中,伏羲大帝一手托日,一手執便面。
魏晉時期,便面成為風雅之士的摯愛,在現存的魏晉壁畫中,男子連吃飯時也手持便面,可見當時“便面”有多流行。
宋朝,由日本引進了折扇,由于其攜帶方便的優點得到快速的發展與傳播。
明清時期,折扇歷史與文化到明清時期受到皇帝與文人的推廣,折扇迅速發展,折扇的造型、扇骨裝飾方式、扇面書畫都空前繁榮。直至現今,折扇仍受到眾多人的喜愛。
--------------------------------------------------------------------------------------------
如果您只喜歡文玩折扇,請點擊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4006-987-163
了解盛風蘇扇最新動態請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