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所謂瞧郎扇,就是用最為輕薄的紗糊面的扇子。古代持扇的女性把扇子擋在面前,就等于臨時張起了一片面紗,自己的眼光可以就近射過紗影觀察另一邊的世界,那世界卻難以看清藏在紗后的面容。于是,明清人就用“瞧郎”標出薄紗扇的特別功能,意思是女人有這樣一柄扇舉在眼前,便足以透過紗色定睛打量男人,卻無須擔心男人射來的注視。
劉廷璣所談的“瞧郎扇”為折疊扇,不過傳統繪畫中倒是很愛表現薄紗面的團扇,如《雍正行樂圖》中穿比甲的美人即手持一把織有暗花紋的青色紗團扇。一旦盤點中國女性曾經用于遮面的“面紗”,扇子還真的必須算在其中。鑒于折疊扇直到明代才崛起,在此前的漫長時光里,伴在粉頰前的便只能是各色古代團扇了。
《太平廣記》中錄有題為“玉蕊院女仙”的一則唐代故事,講述一位仙女飄然降臨長安城內的唐昌觀,玩賞觀內著名的玉蕊花,“既而下馬,以白角扇障面,直造花所。”《任氏傳》則寫狐仙任氏逛西市時遇到曾與她有一夜情的鄭子,“方背立,以扇障其后”,經鄭子反復表述衷情,“方回眸去扇”。可知唐代女性一旦置身公共場合,會手持一把團扇撐在面前,擋住旁人的視線。
到了宋詞里,游春女性則是個個手持團扇,關于團扇的詩詞如晏幾道《浣溪沙》:“一樣宮妝簇彩舟。碧羅團扇自障羞。水仙人在鏡中游。”一群裝扮既時尚又華貴的女子乘船出游,她們立在船上,每人手持一把碧羅團扇擋在面前,倒成了最吸引人的風景。隨時舉扇自遮的形象,落在旁人眼里,總顯得有一番別致的情態,呂渭老《生查子》描寫一位“南郊踏青”的女性,便是:“裙長步漸遲,扇薄羞難掩。”因為裙長足纖而行進緩慢,同時一味用扇子擋住面龐,不過薄紗扇還是泄露了滿帶嬌羞的容影。
王安中的一首《浣溪沙》實際乃是專詠團扇之作,其中提到:“障羞斜映遠山橫。”說女性的雙眉(“遠山”)顯露在障羞的團扇上方,這就顯示,一般情況下,古代團扇是舉到眼下,擋住大半個面龐包括嘴唇,但眼與眉都顯露在扇沿上方,避免視線受礙。于是,在那些文人與歌伎相遇的場合,當把弄歌扇間亦真亦假的眉目傳情,大約是難免的游戲,王僧孺《在王晉安酒席數韻》一詩便描繪得生動:“窈窕宋容華,但歌有清曲。轉眄非無以,斜扇還相矚。”歌筵上,故意使扇兒略斜,遞來留意凝視的眼波——然而也可能是男子單方的自作多情。
其實單把扇子在傳統文學中被呈現的諸般情況挑撿出來,列寫清楚,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宋詞的時代,歡聚宴飲之時,每一輪飲酒都講究由歌舞“勸酒”,于是,歌伎會一手捧著酒杯,一手持扇擋在面前,細唱勸酒之調:“輕羅團扇掩微羞。酒滿玻璃花滿頭。小板齊聲唱石州。”(呂渭老《豆葉黃》)“美人微笑轉星眸。月花羞。捧金甌。歌扇縈風,吹散一春愁。”(蘇軾《江城子》)了解這一點也許沒什么實用的意義,但實用從來不該是人對待歷史的態度。
-------------------------------------------------------------------------------------------
如果您喜歡扇子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
關注盛風微信公眾號了解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