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2020春節伊始,新冠病毒席卷全國,一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讓每個中國人都凝聚起來,用自己的方式加入戰“疫”,書寫著可歌可泣的抗疫篇章。
“每天關注著新聞,看著疫情中的數字變化,心中的擔憂和牽掛就多了幾分,也深深被那些無私無畏戰斗在抗疫一線的白衣逆行者所感動,心情久久難以平靜。”面對疫情,來自蘇州市吳中城南的蘇扇藝術家盛春有感而發。
作為出生于蘇州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蘇扇技藝傳承人,在此次戰“疫”中,盛春積極響應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發出的“用文藝作品書寫人民、謳歌英雄、鼓舞斗志、溫暖人心”的倡議,邀請書畫和篆刻名家展開合作,用全新創作的蘇扇藝術作品,向醫護工作者致敬,將匠心融于制扇技藝、把初心注入藝術創作,用暖心而有力的作品,書寫著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
蘇扇制扇技藝于2006年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扇風格形成始于南宋,由折扇、絹宮扇、檀香扇三個品類組成,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歷史長河中深深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展。
盛春,1971年出生于水鄉蘇州,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國家非遺項目制扇技藝傳承人,江蘇省紫金文化創意人才,江蘇省民間文藝“迎春花獎”得主。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代,非遺不能‘藏于深閨無人知’,只有讓非遺活化,融入百姓生活,才能賦予其新的活力。”盛春始終致力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出要凝練匠心,既要保留文化核心又要敢于沖破固化思維,找到傳承與創新的雙贏發力點。2017年盛春捐資打造盛風蘇扇藝術館,以期使蘇扇成為手可觸及、眼可觀覽、耳可聆聽的“活”非遺,并通過優化資源架構,確保非遺文教融合項目兼具實踐性、專業性和趣味性。
作為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蘇州市未成年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實踐基地、吳中區城南街道盛風文化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等平臺,盛風蘇扇藝術館已開發“賞蘇扇知百工”、“知扇禮明扇藝”等10余項實踐課程。截至2019年底,通過板塊屬地合作、校企合作、協會組織對接等形式,舉辦科普實踐60余場,接待海內外交流人員1500余人次,用實際行動助力蘇扇非遺走進大眾。通過文化引領讓群眾切身感受古人造物智慧的精妙絕倫,加強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不僅要讓蘇扇作為非遺文化在人們心中扎根,更要用心感受文化脈搏、時代呼吸,不讓藝術成為‘擺設’,應賦予蘇扇文化符合時代意義的影響力。”盛春認為,藝術傳承最重要的是回歸“初心”,應加強非遺技藝傳承人與不同文藝工作者的跨界融合,碰撞更多創新火花,以更好回應文化傳承、回應時代洪流、回應民族情感,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勢讓蘇扇藝術“說話”。
《逆行者》——蘇扇創作:盛春,美術創作:鄭正祖
此作品以質堅色沉的紅木為骨,以質韌色潔的素絹為面,扇形化用四葉草的造型,虛擬鏡頭感,由遠及近,展現最美逆行者奮戰在抗疫前線的風姿。
《逆行者》——蘇扇創作:盛春,美術創作:鄭正祖
此作品以質堅色沉的紅木為骨,以質韌色潔的素絹為面,扇呈中方格狀,扇柄上雕回紋,展現醫護人員執著敬業一絲不茍奮戰一線的奮斗精神。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蘇扇創作:盛春,書法創作:俞超
此作品以質堅色沉的紅木為骨,以質韌色潔的素絹為面,扇呈中方格狀,扇柄上雕回紋,展現“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共同抗疫精神。
《萬眾一心》——蘇扇創作:盛春,篆刻創作:顧鵬飛
此作品以質堅色沉的紅木為骨,以質韌色潔的素絹為面,扇呈中方格狀,扇柄上雕回紋,展現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抗疫決心。
《戰無不勝》——蘇扇創作:盛春,篆刻創作:顧鵬飛
此作品以質堅色沉的紅木為骨,以質韌色潔的素絹為面,扇呈中方格狀,扇柄上雕回紋,展現全民戰役戰無不勝的決心。
了解盛風最新動態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