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三伏避暑話扇子
所謂:“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古代夏季納涼首推扇子。扇子這個消暑物件流傳最久,具文獻記載,扇子在我國的歷史已有3600余年,考古出土實物的文物扇也有2500余歲了。
“扇,羽扇最古”,早期的扇子以竹編扇和羽扇為主,制作簡單、材料獲取容易。這時的羽扇并不是諸葛亮手中的扇子,而是被安在王侯將相的車上,以禮器的身份出現,用以遮蔽風沙、彰顯威儀。
后來,扇子開始從禮器向生活用具轉變,便面與麈尾扇相繼出現,豐富了大家的消暑用具。但這時的扇子,其主要職責除了納涼外,還有障面和清談之用。
漢代,絹宮扇C位出道。對稱中距的造型,精巧穩定的結構迅速虜獲了國人的芳心。婚嫁習俗——卻扇,也從東漢開始流行于世,直至宋代才逐漸被蓋頭代替,其中的卻扇詩更是難倒了無數新郎和伴郎。絹宮扇不僅被人們拿在手中,還頻繁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畫里。
隋唐時代,以羽扇和團扇最為流行,這一時期,出現了少量的紙質團扇。唐代更是將扇子的用處發揮到了極致:端午前要在扇市買新扇、歌舞時要舞扇子、上朝時要索扇子、求雨時要斷扇子、打獵時要打扇子、扇子在唐朝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去了。
團扇在我國古代,是男女通用的。宋代男子的團扇相較于女子的團扇,更簡約,外形偏大一些。宋代女子的衣著大多講究纖細流暢,小巧精致的團扇更是襯托出那絲絲風流來。在宋代,歡聚宴飲之時,每一輪飲酒都講究由歌舞“勸酒”。于是,歌伎一手捧著酒杯,一手持扇擋在面前,細唱勸酒之調:“輕羅團扇掩微羞,酒滿玻璃花滿頭。”
宋朝,折扇雖已出現,但并不流行。其傳入之初,只有仆從,妓女等下層階級使用,史書記載良家女子皆用團扇。直至明朝時期,朱棣大筆一揮,折扇才開始真正走入大眾視野。再加之文人墨客的buff加持,折扇開始迅速走俏,成為了男女老少手中又一消暑利器。
清朝,各式扇子百花齊放,豐富著人們的夏季生活。絹宮扇更是出現了立體式設計,頂端呈微翹狀。大約在16世紀前后,中國折扇經印度流入歐洲,成為歐洲折扇的祖型。
民國,檀香扇出現,雅致典麗,成為了夏季時髦女郎手中不可或缺的時尚單品。而芬芳馥郁的香味兒,更使夏季暑惡頓消。
日日復月月,月月復年年,扇子自誕生伊始,伴隨著國人幾千年來的每一個夏季。今日大暑,你的消暑利器準備好了嗎?
了解盛風最新動態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