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蘇州檀香扇的歷史演變,一步步追溯,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從原先作坊的手工制作到今天用以機器代替,檀香扇的歷史在一段時代中慢慢成形、打磨并逐漸演變,這一傳承了百年的蘇州技藝,是如何經過時間洗禮逐漸改進的,在如今的時代又呈現怎樣的形態呢?
檀香木折扇的由來是由折扇演變而來。如果要追尋檀香扇的歷史,就得上溯蘇州折扇業的發展歷程。據記載,明宣德年間,蘇州陸墓地區出現了最早的制扇工坊。
一、明朝時期折扇的興起
蘇州地方志《姑蘇志》記載正德、嘉靖年間,馬福、馬勛兩位制扇藝人做圓頭竹扇。到萬歷年間,一位名叫柳玉臺的藝人則善做方頭竹扇,另一位蔣蘇臺則“方圓并精”,故有“馬圓頭、柳方頭,蔣則方圓并精”之說。
嘉靖十七年,皇室開始把玩折扇,加之以吳門四才子為代表的蘇州文人士大夫對扇面藝術的創作與貢獻,直接推動了蘇州折扇業的興盛與發展。明代后期,制扇作坊已由陸墓發展到蘇州閶門內桃花塢一帶。
二、清朝時期折扇發展
入清之后,蘇扇于順治三年成為貢品。直到乾隆年間,蘇州開設了第一家在官府注冊的扇莊“毛恒鳳”,位于閶門西街。光緒年間,鐵路開通,閶門上塘街古訓堂扇莊的折扇進入奉天(今沈陽)市場。
三、近現代檀香扇
蘇州折扇訂單增多,蘇州扇莊來不及做,就委托常州、南京代工,因而常州、南京的一些制扇藝人開始遷入蘇州。以常州湖塘橋“張多記”掌柜張多寶為代表的制扇藝人稱為常州幫,主要生產市貨,即高檔扇品。而由南京遷入的則稱為金陵幫,以棲霞山楊老五為代表,主要生產行貨,即低檔扇品。隨著行業規模的擴大,連同本地同行共百余藝人集中在桃花塢韓衙莊一帶,分設十余家折扇作坊。
最早是半檀香扇,將竹折扇的扇芯換成檀香木,大邊還是竹子。有記載顯示,1920年,張多記一年只生產200把半檀香扇。而后日本日式小規格折扇進入國內市場,打擊了蘇州制扇業。于是在愛國熱情和行業生存的雙重推動下,江浙扇莊開始改制扇子的尺寸,由男扇漸漸向女扇規格改制。另一方面,蘇州檀香扇的制作技藝革新、花式新穎美觀且品種繁多,在日本及南洋等地十分暢銷,逐步取代了竹折扇的傳統地位,蘇州檀香扇的生產作坊也逐漸增多。而后因戰亂,外銷中斷,大量作坊倒閉,檀香扇陷入困境,幾近癱瘓。
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蘇州原先的老字號扇莊,如張多記、黃榮記、祝錦記、孫恒記等都并入兩大國有企業——蘇州扇廠和蘇州檀香扇廠。
---------------------------------------------------------------------------------------------
如果您喜歡檀香扇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4006-987-163
關注盛風微信公眾號了解最新蘇扇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