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明代,隨著折扇于南宋年間由日本傳入,體式日漸漢化、工藝日漸精良,與當時文人畫勃興的風氣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時代審美、精神需求的載體,文人對折扇的喜愛甚至很多都親自參與到扇骨的制作當中。
文人士大夫們日常喜歡手持折扇,將其當做一種身份象征,無論春夏秋冬,扇不離身。因此無論在工藝上還是選材上,都精益求精,可謂空前絕后。明代最頂級的折扇,要五兩銀子,而當時的一兩銀子,大約可以換二石大米,可見一把好扇子,其價值絕不亞于現在的任何一種奢侈品。
那么,明代蘇州折扇有什么講究?首先,明代折扇的選材、制作,常常是文人墨客親自參與,所以特別個性化。“那時候的風氣跟今天不同,從皇帝到文人士大夫,都會參與手工勞作,像明朝皇帝熱衷于做家具,文人士大夫動手更是常態,在制作扇子方面,也留下了不少資料。”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談到沈梅岡由于得罪奸相嚴嵩,在獄十八年。在沒有斧頭、鋸子的情況下,靠著把鐵片磨得很鋒利,將一尺多長的香楠做成了匣子,又用棕竹做成了有十八根扇骨的折扇,工藝水平之高,就是當時的能工巧匠也達不到。
明代折扇的第二個特征是重骨輕面。其實,早在《周易系辭下》中,就用扇骨來比喻人之風骨:“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易慎取舍,知輕重。”清代大書畫家趙之謙也曾寫過一段扇骨銘:“扇之骨,可刻銘,無此骨,扇不成,是一定法,難變更。”
-------------------------------------------------------------
如果您想自己動手制作折扇,就來盛風吧,盛風熱線:4006-987-163
了解最新盛風動態請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