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央視聚焦!一把蘇扇,25分鐘“吳中”
給了我們答案!
蘇扇,被世人稱為雅扇,從納涼小物到承載書畫、篆刻、刺繡的手工藝品。蘇扇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演變與傳承。不論是文人墨客追求的雅致折扇,還是美人手中的華美團扇,都有著蘇州城獨特的氣質。
節目中的制扇大師是來自咱們吳中區的非遺傳承人盛春。她制作的蘇扇如江南的春水,雅致、溫柔,卻又帶著一絲堅韌。二十多年的制扇歲月,她的制扇手法愈發熟練,對扇子的理解也愈發深入,如何讓蘇扇與時俱進,傳承下去,是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這兩位年輕人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在開學之前,導師派給了他們一個共同的任務:學習蘇扇的制作。對于兩位年輕人的到來,盛春甚是歡喜,她希望能多與年輕的思想交流、碰撞、學習,將前衛的思想與傳統工藝融合,賦予蘇扇更旺盛的生命力。
盛春帶著兩個學生慢慢認識蘇扇,了解蘇扇的制作流程。一把看似簡單的團扇,需要經過選材、烘烤、定型、包邊、糊面、裱錦等幾十道工序。每一把扇子,都包含了手工匠人追求的妙手匠心和文人墨客追求的清風雅趣。
小陳想到將蘇扇與年輕人喜歡的帆布鞋做一個結合,或是跟音響等現代元素結合。然而,她的想法并沒有得到盛春的肯定。蘇繡是用蠶絲線,而帆布鞋鞋幫厚,蠶絲根本無法實現。
小陳的第二個創意:將蘇扇與音響結合的想法,在很早之前也已經有人將其付諸實踐了。小陳的第三幅設計圖由于實用性、成本、人工成本等問題同樣沒有得到盛春的肯定。
精心設計的三幅作品接連被否定,這讓小陳有些心灰意冷。無奈之下,他只能打開最初隨手畫下的一張設計稿來碰碰運氣。出乎意料的是,盛春覺得這張設計圖趣味十足。
盛春也告訴了小陳她的想法:“其實我看見這幅畫,覺得挺有意思的,因為整個這個漣漪其實不是傳統漣漪的感覺,因為它都是正圓,很現代。我聽到年輕人看見我們傳統的扇子會說,很美。但是我感覺好像是很老的東西,很久遠的東西,所以我才想要去融入新的東西,新的元素,特別是現代的元素。”
精心設計的作品,都被認為不可行,隨筆勾勒的草圖卻得到了老師的認可,這讓小陳有些意外。緊接著,盛春老師給小陳簡單的設計出了個難題,他建議小陳設計的蘇扇全部用金屬做,突出扇子的工業感。
小柴的設計稿通過得相對順利,在和盛春交流過后,她決定運用扎染的技藝制作一幅蘇扇。
經過一上午的討論,兩位學生腦海中的方案逐漸落地。但想要把設計圖變成實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的考驗才剛剛開始。磨了好久的鋼條在盛春老師那里依舊不過關,哪怕是簡單的打磨,也比小陳想象中要難得多。
扇框全部由鋼制成,相比于大部分的金屬材料,銅更容易敲打成形,可以表現出荷葉起伏的紋理,為了讓扇子更有層次感,師生兩人決定用銅來制作荷葉。
相比小陳,小柴的蘇扇制作流程稍顯復雜。對于師生二人來說,扎染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能否做出海浪的感覺,她們只能憑借著想象去一點點嘗試。除了扎染的方法,染料的顏色,也是決定這把扇子能否成功的關鍵。
為了讓兩位學生更了解蘇州,更了解蘇扇,她決定帶著他們去自己常去的昆劇院看一看,盡管對戲中的故事一知半解,但昆劇舞臺對于色彩的運用,對小柴有不小的幫助。
帶著其中獲得的靈感,小柴立刻做了第二次嘗試,靈感加上好運,經過調整后,染布顏色明顯比第一批成熟了許多。經過反復多次的試驗,師生二人也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效果。在盛春的指導下,兩位年輕人相繼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傳統的工藝需要有新的方式來表達呈現,這樣才會被現代人所接受。也許兩位同學的作品還并不成熟,甚至可以說有些不符合常理,但通過這次與盛春老師的學習,他們接觸到了蘇扇,了解了蘇扇,了解了想要做好一門傳統手工藝,背后需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
也讓盛春對于蘇扇有了更多的思考
她希望把現代的審美融入蘇扇里,讓它們真正能夠走進普通百姓家。年輕的、跳躍的,打破常規的想法,讓她對蘇扇也有了新的解讀,這就是新老交替碰撞出的火花。這些火花,像一顆埋在土壤里的種子,在未來的某個瞬間,便會激發出老手藝人新的靈感,更多像蘇扇一樣的老藝便迎來了新生。
喜歡扇子的朋友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咨詢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與我們聯系
了解盛風最新動態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