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熟悉盛風的朋友們知道盛風有一位靈魂人物——中國制扇工藝大師盛春老師,盛春老師一直致力于蘇扇文化的弘揚與復興工作,將自己的半輩子奉獻在了扇文化的研究與扇子的制作上。每一份真心的付出都會換來回報,這些年來盛春老師也收獲了無數的榮譽,在雞年即將到來之際,盛春老師更是榮登國家級權威性雜志《中國文房四寶》2016年第6期封面,對于她來說,這也是一份極為重要的認可,希望盛春老師能夠繼續多出精美的作品,讓喜歡扇子的小編和各位朋友也能夠更多感受到中國扇的魅力。
《中國文房四寶》雜志用了8個內頁的篇幅詳細介紹了蘇州凌云扇廠及盛春老師本人,更是展示了盛春老師的幾款團扇代表作品。就讓我們通過這本雜志一起走近盛春老師。
一蓑煙雨,江南舊夢;青磚碧瓦,久韻茶香。小巷之中,青衣素面的女子手執一扇,款款而來,人間的美好大抵不過如此。
第一次見到蘇州扇子名家盛春,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身上散發的那種氣質,清雅、嬌柔而又不乏端莊。一雙真絲繡花鞋,一件清淡素雅的旗袍,半綰著的頭發,配上溫婉的笑容,見到這樣的盛春,大腦會很快反饋給你一條信息,這就是地地道道的江南女子。可是當第二眼再去審視盛春,目光卻落在了她的手上,那是一雙跟她形象完全不相符的手,布滿了一層層的老繭,到這時,你才會突然想起,這位盛春,不光是溫婉的江南女子,更是一位國家級的制扇大師,而那手上的老繭正是多年來一把把扇子留給“她”的印記。
盛春和扇的緣分要追溯到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生長在蘇州這樣一個文人氣息濃厚的城市,或許骨子里都會帶上那份文雅的韻味。小時候的盛春是個標準的“乖乖女”,像所有聽話的孩子一樣,盛春不喜歡去外面瘋玩,自己一個人待在家里能看上一整天的書,或是玩一些女孩子喜歡的小游戲,那時的她最大的樂趣就是乖乖的坐在外婆身邊,看著外婆做扇子,聽她講一切跟扇子有關的故事。
解放前盛春的外婆就會做扇子,那個年代的女孩子沒有什么文化,很多就在家里做些刺繡類的手工藝,一來貼補家用,二來也是打發時間,盛春的外婆選擇了做扇子,而這一做就是幾十年。盛春喜歡扇子,更好奇于那些精巧華美的團扇、開合自如的折扇是怎么做出來的,她就黏著外婆問東問西,而外婆也不厭其煩地給她回答講解,祖孫倆在制扇的工作臺前一呆就是一下午,午后的陽光灑在扇子上,后來這成了盛春最珍貴的童年記憶。
1995年,蘇州的扇廠相繼轉制,大批扇廠的工人沒了去處,源于對蘇扇文化的喜愛,不希望它沒落掉,盛春的愛人胡建忠先生創辦了蘇州凌云扇廠,而盛春也正式開始學習制扇。這一做就是20多年,這就是中國制扇大師盛春踐行的工匠精神。
起初盛春都是靠著自己的摸索和從前外婆給她講過的那些東西一點點進步,后來發現自己不能有所突破的時候,便萌生了一個想法“應該有個師傅進行專業的指導”。因緣巧合,盛春認識了她的第一個師傅——陶林之。這位陶師傅解放前在桃花塢做扇子,坊間流傳,他們家曾擁有桃花塢最大的扇莊。由于陶師傅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解放后直接去了政府部門,才離開了扇子這個行當。而他的子女都對做扇子沒有興趣,不愿意學。為了不讓這門手藝失傳,老人便想收一個徒弟,能將制扇的手藝傳承下去。而這時的盛春也迫切的需要一個師傅,經人引薦之下,也便成就了這段師徒的緣分。
制扇是一個非常繁復的過程。一根竹子或一塊木料從選材到成扇,細分下要經過數十道工序的錘煉:選料、削邊、打磨、扇骨成形、泡水定形、修整、磨平、燙釘、烘烤定型、捆綁定型——才會變成最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樣子。制扇的世界里,也從來沒有速成,常年的修行積累才是最好的捷徑。20年中,盛春用鈍了數不清的刀,磨平了無數把矬子,手上的老繭積累了一層又一層,換來的是一把把形態各異的盛春蘇扇作品。
2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許不算什么,但對于盛春和胡建忠來說,這20年是用汗水和淚水匯聚起來的。喜愛扇文化跟自己去經營扇文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作為喜好來說只需要會欣賞、懂得其中內涵即可,可是當真正以此為事業的時候,才能體味到它的艱辛。由于文化的斷層,大批的資料流失,關于扇的歷史文化以及制作技藝都需要靠著自己去一步步摸索。
支撐起一個企業不容易,在剛成立凌云扇廠的時候,盛春和胡建忠凡事都親力親為,制扇的材料要親自去竹農手中挑選采購,車間工人的制扇技藝要手把手地教,外面的經銷商要一家家地跑……而如今,胡建忠回憶起從前的那段時光,笑著說:“可能那是我們最辛苦的時候,但是也是我現在最懷念的時候,那時候沒考慮太多東西,只是一心想著能把凌云扇廠做好,也正是這么單純的一個信念支撐我們一路走來,事實證明,我們做到了。”
20年的發展中,盛春創立了屬于凌云的高端蘇扇品牌——盛風蘇扇。盛風蘇扇的最大特色在于,產品的研發從來沒有間斷,這是盛春和胡建忠在多年前就商議好并定下的規矩,因為對于一個企業和品牌來說,好的產品是生存的首要條件,或許這就是制造和創造的區別所在。
2013年故宮藏扇展,盛春抽出時間專門去北京參觀,對著琳瑯滿目的扇子看了一天,激動異常,要知道,所有那些精美絕倫的扇子都是對一顆匠心最大的吸引。當天晚上回來后盛春輾轉難眠,一心想著要復原那些扇子,讓這些精美的扇子不只是放在博物館展出。對制扇,盛春是執著的,為了復原了一把楓葉形狀的緙絲團扇,她將楓葉的彎曲形狀來回調整,反復試驗各種材質,最終決定用銅絲來定型,定型之后,邊框還得看起來雅致一些,在銅絲的邊緣,用9層1毫米寬的真絲織帶“明九層”、9層3毫米寬的棉帶“暗九層”卷邊,最后用紫檀木嵌銀絲制作成扇子柄。這才有了《鳳梧牡丹》。
盛春制作的扇子不計其數,而她自己也在制扇中慢慢悟到了扇的哲學。盛春說:“以前做扇子不會去考慮到太多的因素,覺得只要這一把扇子能夠按照固定的制式制作出來就可以了。但是現在不一樣,我慢慢察覺到扇子是有生命的,從扇面到扇骨,每個細節都決定了它會成為獨一無二的那一把,即使兩把表面看上去一模一樣的扇子,細看之下它們一定會有不一樣的地方,那是因為它們承載的內涵會有差異。”
每一把扇都有生命,這樣的話語只有從大師嘴里說出才顯得彌足珍貴。一把好扇承載了制作者的喜、怒、哀、樂,正是制作者賦予了這些原本的死物以靈魂,才使得它們變得那么魅力無窮。
-------------------------------------------------------------------------------------------------
喜歡盛風蘇扇的朋友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4006-987-163
了解盛風最新動態請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