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這樣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日,在民間存在了有三千年歷史,作為官方節日也有一千多年,這一千多年中,形成了許多流傳至今的民俗,如拜月、祭祖、吃月餅等。而時代發展到了今天,現在的人們除了賞月、吃月餅外又增添了一項趣味——中秋晚會。其實晚會這樣的形式也算是對歷史的一種延續,中國自古就有在重大節日集會慶祝的傳統,人們通過各種歌舞表演表達喜悅之情,中秋晚會就是對這一傳統的一種繼承和發展。而今年,國家級制扇大師盛春老師的團扇作品在中秋節這一特殊的節日在湖南衛視中秋晚會驚艷亮相。
團扇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吉祥意趣。最早的團扇都是圓形,這就象征了團圓美滿之意。直至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后,人們就開始將團扇與中秋相聯,原因有兩個,其一,二者都與團圓相關,中秋本就是團圓佳節,而團扇就寓意團圓。其二,團扇形似明月,中秋賞月也是一大雅事。
正因為團扇與中秋的緣分,于是湖南衛視導演組便想到在八月中秋之際,以一把團扇來應和中秋團圓之意。一句“除卻姑蘇,不話江南風物。”他們便特地尋到了蘇州城,想找一位大師為中秋之夜特別制作一把團扇。而此時的盛春也正在著手自己的下一個作品,同樣是為了與中秋相呼應。
湖南衛視的導演組尋遍蘇州城,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人選,多方打聽之下,發現目前全中國的團扇絕大多數都出自蘇州的一家扇廠——凌云扇廠。于是導演組經人介紹來到了蘇州凌云扇廠,是現如今蘇州最具規模的一家扇子廠。凌云扇廠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扇制作技藝的傳承基地擁有2500平米的制扇工作間,導演組在企業人員的引領下對制扇流程進行了參觀,了解了折扇和團扇的制作工藝,他們驚嘆于一家制扇企業可以做到這樣的規模。最后說明來意后,導演組終于見到了國家級制扇大師,也是凌云扇廠的設計總監盛春老師。
導演組和盛春老師相談甚歡,他們就中秋團扇的想法與盛春老師進行了一番交流。盛春老師也十分高興,因為她手頭所做的事與導演組的想法不謀而合,通過一把團扇送去中秋的祝福不僅能表達了一份善意,也會讓更多的人見識、了解到團扇的美,盛春老師這些年一直致力于扇文化的復興,她不希望那些精美的扇子只能出現在博物館或書里。“我們的祖先創造了這樣一種既美又雅的文化,我們該去好好將它繼承下來,如果有一天扇文化這樣的傳統文化沒落了,這會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盛春老師說道。
最終,盛春老師決定為湖南衛視中秋晚會特別制作一把扇子,并將之取名為《花好月圓》。由于導演組希望盡快將這把扇子帶回去,并將制作的過程拍攝制作成一段VCR,盛春老師便開始全身心投入這把團扇的制作。從最初的選材、打磨,到最終糊面繡字,由于高強度的緊張制作,最后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時間就將團扇制作完成,作品最后完成的時候盛春老師終于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傳統的團扇中有一根“梃”,將團扇扇框一分為二,盛春老師說:“中秋本就是團圓的節日,團圓美滿也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期盼,所以我將這根梃去掉,希望這把團扇能夠給所有人送去一份祝福。”
《花好月圓》以紫光檀制框、柄,緙絲制扇面,頭尾花嵌銀絲,尾部花片取“四合如意”圖案,寓意天下太平、諸事順意、和和美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