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間,是“吳門派”繪畫的全盛時期,蘇州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后世稱他們為“明四家”,又稱“吳門派”,在全國負有盛名。他們留下大量的書畫作品,其中也有很多書畫折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四家扇面多為泥金、灑金扇面,或水墨、或設色,蔚為大觀。
一、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人稱白石先生,長洲(今蘇州)人。世代隱居吳門,居蘇州相城。其伯父、父親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里。沈周一生未應科舉,居家讀書,吟詩作畫,優游林泉。他博學多識,富于收藏,交游甚廣,極孚眾望,平和近人,要書求畫者“屨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求他題款,他也欣然應允。沈周的書畫流傳很廣,真偽混雜,較難分辨。沈周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其繪畫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中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沈周折扇山水畫賞析,明 沈周《秋景山水圖》
金面,一般分為泥金、灑金兩類。所用金箔有佛赤、大赤和田赤三種。它們的區別在于含金量不同。泥金是整個扇面完全鋪滿金色,而灑金看去是灑上金色的點子。
泥金是一種極為復雜的工藝,相傳在唐代開元、天寶時已經用“泥金帖子”。明代早期大赤金扇的盛行源于永樂皇帝的喜愛。明代謝肇淛《五雜俎》:“吳中泥金,最宜書畫……大內歲時每發千余,令中書官書詩以賜宮人者,皆吳扇也。”《吳縣志》記載:蘇州金箔制作,俗稱“紅飛金”,每張三寸三分見方,每兩黃金能制二千三百一十九張。
明 沈周《樹陰垂釣圖》
二、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又字征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蘇州)人。擅繪山水,師從沈周,有出藍之譽。曾任翰林院待詔,參加編修實錄,不久辭歸,專心藝事。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繪畫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明 文徵明《古木蒼崖圖》
明 文徵明《古柏竹石圖》
三、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弘治戊午舉南京解元,其畫往往鈐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與“南京解元”等章。后涉會試泄題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游歷名山大川,賣文鬻畫。早年隨沈周、周臣學畫,融會南北畫派,山水、花鳥、人物俱佳,風格秀逸清俊。書法奇峭俊秀。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唐伯虎書畫扇子作品賞析,明 唐寅《桃花竹枝圖》
明 唐寅《萬山秋色圖》
四、仇英(約1498-1552)字實父,一作實甫,號十洲。江蘇太倉人。早年曾做漆工,為人彩繪棟宇,周臣發現他有異才,收為弟子,后來得到文徵明稱譽,知名于時。臨摹唐宋名人的畫作,幾乎可以亂真。擅長界畫,尤長仕女。他作畫一絲不茍,嚴謹周密、刻劃入微。后世將他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并稱為“明四家”。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文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近,而仇英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
明 仇英《書舫停橈圖》
明 仇英《攜琴聽松圖》
-------------------------------------------------------------------------------------------
如果您喜歡書畫折扇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
關注盛風微信公眾號了解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