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扇子的功能被各種電器所取代,人們越來越遠離扇子,但是扇子卻一直存在于我們傳統文化之中,特別是文人墨客之間,這不禁讓人思考扇子中的文化,特別是折扇工藝品的極致藝術書畫藝術。
折扇并不起源于中國,直到十一世紀的后半期,中國北方人才見過高麗扇。1074年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高麗國”一條當中有記載,那時候的高麗便是現在的北韓。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正真的高麗扇,起源于日本,日本目前尚且存在的最早的折扇實物,藏在大阪的四天王寺。
日本人也是最早在折扇上寫字作畫的人,而中國人最早的折扇畫家,則無從考證。1963年北京復制了一幅折扇《柳橋歸騎圖》,無名款,但是畫風近似南宋的馬遠,對此學界尚無定論,故筆者也不敢武斷下結論。
南宋紹興時期的朱翌(1097—1167),有一首詞《生查子·詠摺疊扇》卻極為值得關注,其寫道:“宮紗蜂趁梅,寶扇鸞開翅。數摺聚清風,一捻生秋意。搖搖云母輕,裊裊瓊枝細。莫解玉連環,怕作飛花墜。”此外1978年在江蘇的武進的南宋墓葬中出土的黑漆奩的圖畫中有折扇,折扇上還繪有花卉,便是例證。據此可以推測最晚在南宋的時候折扇便已經進入日常生活之中了。
到明代的時候,王紱(1362-1416)為最早的折扇畫家,此后沈周、周臣、文衡山、陸治、劉世儒、陳嘉言、劉振南等都有折扇畫。如沈周的《疏林亭子》(臺北故宮博物館藏)、周臣的《明皇游月宮圖》、文衡山的《竹石幽蘭圖》等,便是例證。這些書畫折扇的收藏與鑒賞最適宜,此外明永樂帝命令內務府大量制作折扇,并在扇面上題詩賦詞,分贈于大臣,一時間,折扇成為一種時尚。
到清代則更多畫家畫折扇了,如“揚州八怪”中的金農、羅聘、鄭板橋等;清代末期的任薰、吳秋農、陳師曾等。清代是折扇畫的大發展時期,甚至成為文人官員身份地位和趣味品位的象征。有的學者進一步研究,指出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分出以黑紙扇、游鑒圖扇和戲畫扇為典型的工藝扇,以及女用的米扇。
作為傳統文化中的精粹,折扇文化不應該被遺忘,折扇與中國書畫藝術的結合也是讓扇子文化獲得更旺盛、更持久的生命力與魅力。
-------------------------------------------------------------------------------------
如果您喜歡書畫折扇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
了解盛風蘇扇最新動態請掃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