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團扇在中國由來已久,它出現于羽扇之后、摺扇之前,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詩文眾多。宋代是團扇極盛時期,也是扇面繪畫發展相對成熟時期,這把南宋竹絲骨雕漆團扇就是期間產物,宋之后從日本流入摺扇工藝,之后摺扇成為扇流行中的主流,流傳至今的團扇也依然用絹或者紙為面。
但在宋代扇面繪畫流行之時,南宋出土的這柄剔犀漆柄團扇扇面卻以竹絲為骨,扇軸兩邊鉆有數以百計的小孔,直徑毫米左右細如鬃毛的竹絲均勻緊密地穿插于扇軸兩側,以上再輔以絹。
南宋這種工藝團扇扇面竹絲工藝典雅獨特。一來竹絲非常精細,卻并非用編織方法固定,根根插植分明可辨;二來幾百年過后大部分還能保存完好,可見材料質量上乘。這應該與扇面刷柿漆有關,柿漆制作費事費力,但涂在扇面上有防腐防蛀防水的效果。
這柄扇子扇柄采用了雕漆和脫胎兩種工藝
1、雕漆:中間粗兩端細,形似長橄欖;柄上透雕云頭如意紋,可以圍繞桿軸自由轉動;“扇柄表層漆以黑漆,鏤空刀口處漆色為赭色,在約5毫米寬的刀口上可看到十多道紅漆,每道間以黑漆,其細若發絲”,可見雕漆工藝的精湛細致;
2、脫胎:團扇制作工藝脫胎相對更為復雜:
1).“先將扇軸一頭制成橄欖形,以此作胎一內模,打磨光滑后,刷上脫離劑。
2).然后一層一層上漆,并經多次打磨,上到預定厚度,干固后打磨平滑,再鏤空透雕。
3).這些工序完成后,就把膠著于扇軸上一小段層漆截開(實物扇柄上部約有2-3厘米寬的層漆膠著在扇軸上)。
4).再把扇柄浸入熱水溶化脫離劑(由于扇柄鏤空透雕,空隙處多,熱水與脫離劑直接接觸,很容易溶化),使扇柄與扇軸分離。這樣,雕漆扇柄雖經過脫胎,而胎模仍在其內,所以柄在軸上可以在固定位置轉動。
同時,由于柄和軸都是橄欖形,中間粗兩頭細,因此柄只能固定在軸上,而不能取下。現在我們在掉下的一塊雕漆上看到,其底層乃是黑漆,色澤尚光亮如新。”工藝難得,可見一斑。
--------------------------------------------------------------------------------------
如果您喜歡工藝團扇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
了解盛風最新動態請掃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