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扇”握人生——盛春的蘇扇工藝傳承之路
一個鐵絲圈,撐起一面帶著刺繡圖樣的綢布,再加上一段木制或者竹制的柄,這樣大量生產的團扇只要是老蘇州人都不會忘記,一到夏天,大街小巷都不乏它的身影。然而這些年隨著空調的普及,蘇州的團扇已經很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了。團扇與折扇、檀香扇、絹宮扇一起并稱為蘇扇。蘇州曾經有著好幾十家扇廠都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銷聲滅跡,而現在碩果僅存的凌云扇廠其創始人就是國家級的制扇大師,省級“非遺”傳承人盛春。
心靈手巧學習制扇
盛春從小長在蘇州,她踏上蘇扇藝術之路用俗話說就是水有源,樹有根。盛春外婆家在建國前是個大戶人家,外婆琴棋書畫以及編織等女紅樣樣精通,母親也是能歌善舞。耳濡目染,盛春自小就對傳統文化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還曾跟外婆家阿姨學過刺繡活兒,藝術的種子在童年時光里便生根發芽了。
盛春與愛人胡建忠是機械學校的同學,畢業后胡建忠跟在蘇州扇廠工作的堂哥胡國富做起扇子生意。那時蘇州扇廠有許多活兒都是發包到家庭作坊去做的。愛人常常因事外出,盛春便承擔起替丈夫去制扇的人家取貨驗貨的工作。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盛春逐漸對制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其等別人交貨,還不如自己來做。”看到有些師傅來不及交貨,盛春便萌發了自己做扇的想法。為此,她拜桃花塢大街最大扇莊的少東家陶林之為師,學做各種折扇和扇面制作。陶林之有著一副制扇的好手藝,膝下雖有子女,怎奈他們都不愿做這個又苦又賺不了大錢的活兒,為此陶師傅總怕自己的手藝失傳,這時看到聰明伶俐的盛春愿意跟自己學做扇子,更是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術傳給盛春,為她將來的藝術道路打下了深厚的功底。1997年10月盛春與愛人正式創辦了蘇州市凌云工藝扇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用創新復活團扇技藝
不論是折扇、檀香扇還是團扇,蘇州的扇子都充滿了藝術美感,但是制扇的過程卻是充滿了艱辛和枯燥。“很多男學徒都會打退堂鼓,更別提女學徒了。”說起學習制扇,盛春也不禁感嘆。“一根竹子或一塊木料從選材到成扇,細分下要經過數十道工序的錘煉:選料、削邊、打磨、扇骨成形、泡水定形、修整、磨平、燙釘、烘烤定型、捆綁定型等等之后才會變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樣子。制扇的世界里,也從來沒有速成,常年的修行積累才是最好的捷徑。”20年來,盛春用鈍了無數把雕刀、磨平了無數把矬刀、手上的老繭積累了一層又一層、破損的傷口結痂了一次又一次,這樣才換來一把把形態各異的精品蘇扇。
除了反復的刻苦練習,創新和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過程。2013年故宮藏扇展,盛春專門抽出時間專門去北京參觀。展覽上琳瑯滿目,天馬行空的故宮藏扇,特別是其中各式各樣的團扇讓盛春仿佛發現了新大陸。“我當時覺得,扇子竟然還能那么做的!”盛春說這一次的參觀,讓她對于扇子的制作有了新的感受。回到蘇州之后盛春花了9個月的時間摸索,復原出了她記憶中的故宮團扇,同時開始考慮把自己見到的各式團扇融入設計并量產,讓這些精美的扇子不只是放在博物館展出,還要帶領它們走進千家萬戶。
帶動就業傳承文化
如今盛春和她的凌云扇廠已經是蘇州的一支獨苗了,她設計的團扇更偏向精致的裝飾功能,通過復原故宮藏扇得來的靈感,選用木頭,竹子作為團扇的框架,搭配鏤空鑲嵌等各種工藝,展現蘇州扇子原有的藝術感。盛春說20年的扇藝制作已經讓她對這一門手藝有了很深的感情,她現在也已經能夠體會到了當初她的師傅陶林之的心情——這樣的傳統技藝不僅不能失傳,更要發揚光大。盛春的扇廠培養了一批年輕人加入了制扇的行業,她經常鼓勵這些年輕的工人在制扇中拿出自己創新的設計,“如果工人提出想要提升學習,我愿意幫助他們負擔一部分的學習費用。”盛春這樣說道。
盛春蘇扇作品
太湖西路龍西路東站:900路北線、900路南線
水香街南站:5006路社區巴士
龍西路南站:53路、552路、811路
地鐵路線
新家橋站、盤蠡路站(2號線)
寶帶路站(4號線)
喜歡扇子的朋友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咨詢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