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中國民協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初選將于9月底在江蘇省徐州市舉行,在選擇推薦哪些作品參賽的過程中,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文聯主席查偉峰和區民協主席葉志明感覺到很困難。他們發現,僅全區40歲以下且有實力沖擊山花獎的年輕工藝家就不下十五六人,而每位工藝家都能拿出幾件讓人耳目一新的參賽作品。
自2001年山花獎開評以來,吳中區民間藝術家已經連續14次捧回獎杯。“近年來,我們把推選的重點放在中青年的‘后浪’身上,希望更多的年輕工藝家站到舞臺中央。 ”查偉峰說,如今的困難不是如何推出能夠代表本地最高水平的參賽作品,而是如何在吳中區民間藝術整體水平已然成“高原”態勢的基礎上,更多地推出無愧于這個時代和人民,讓全國民間藝術領域的同行們普遍認可的后起之秀。
俗話說“天下工藝看蘇州,蘇作精華在吳中” 。在全國工藝美術領域11大類中,吳中區擁有10個大類3000余個品種,有50多項民間工藝被列入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最為著名的民間工藝有木雕、玉雕、石雕、核雕、刺繡、緙絲、造船、書畫、裝裱以及紅木家具、香山幫建筑營造等。
據了解,在人才培養上,吳中區文聯在注重傳統文化工藝傳承梯隊建設的同時,把鍛造一支充滿創新活力的民藝“新生代”作為重中之重。“吳中民間工藝未來‘高峰’必定屬于‘后浪們’ 。新人輩出,后繼有人,不只是民間工藝傳承的需要,更是新時代工藝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活力所在。 ”
而今,吳中區有光福鎮的中國工藝文化城、香山街道的舟山核雕村、胥口鎮香山工坊和東山鎮、臨湖鎮古典紅木家具市場等聞名遐邇的工藝文化產業集聚區。全區民藝從業者已達到3萬之眾。其中,舟山村核雕工作室達2000多家近4000名從業人員,光福玉雕工作室1000多家3000多名從業人員,光福從事木雕、佛雕、核雕及刺繡的也有2000多人。此外,吳中工藝已形成布局合理的老中青人才梯隊,涌現出一大批工藝名家大師和全國性領軍人物。其中,中青年藝術家占到三分之一以上,這些“后浪們”日益成為吳中民間工藝創新創造的生力軍。
在吳中民間文藝的“后浪現象”中,大批“藝二代”的“回歸”或“回流”令人注目。吳中區年輕工藝家群體的大規模“回流”出現在黨的十八大之后,一大批30多歲的年輕人放棄原有工作,接過父(母)輩祖業,開始步入民間工藝領域。這些“藝二代”的共同特征是:學歷高,均接受過高等教育;原擁有一定的技術專長和穩定的工作與收入。當從前輩手上接過工藝這副擔子之后,他們義無反顧,不僅專心致志把工藝技能學到手,而且以當代年輕人的活躍思維在工藝品的營銷和宣傳方面做得風聲水起。
蔡春生為傳承其父、江蘇省文化遺產傳承人蔡金興的硯雕技藝,毅然放棄令人羨慕的工作和優厚的待遇,操起了刻刀,且屢有建樹,在制硯技藝和造型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短短數年時間,就被評為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挑起了吳中區民協副主席和蘇派硯雕技藝專業委員會負責人的重擔。蔡春生還在硯文化的傳播和積累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出版專著,自創公眾號,在業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刺繡世家府向紅的女兒府涵璐從海外歸來,與母親一起把“生活繡”的藝術道路越走越寬,繡品的市場越來越廣。她除了專心跟隨母親學藝之外,還利用自己海外經歷和語言特長,創辦非遺蘇繡傳習所,學員遍布美國、英國、加拿大、丹麥、法國、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為中國傳統工藝文化走向世界貢獻了一份力量。
吳中區“藝二代”的“回流” ,讓一些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走出了“人去藝絕”的困境,獲得了新的生命。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蘇州緙絲曾一度處于瀕臨失傳狀態,至今高水平的傳承者鳳毛麟角。緙絲大師馬惠娟的兒子蕭鋒原本對緙絲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后來,出于減輕母親工作量的考慮,他在日常空閑時會幫母親完成一些工作,如畫稿、配色線等。如今,他成為蘇派緙絲技藝專業委員會負責人之一,擔負起了傳承緙絲的重任。吳中光福鎮的李君的父親李海龍生長在桑蠶之家,經過20多年的潛心研究,目前已掌握了48種吳羅結構,并仍在繼續探索新的織造技法。8年前,隨著我國工藝文化的發展以及各級政府對傳統文化產業的重視、扶持,李君看到了羅蘊含的市場前景,感悟到了父親的那份執著與擔當。為傳承織羅這一行將失傳的技藝,為祖國留下一縷文脈,他投身父親的工廠,靜心研習一根絲到一匹布的工藝技術,并在探索古人絲織智慧中找到新的人生坐標和人生價值。
在吳中工藝美術界,“后浪”奮起和“藝二代”回歸遍及各個藝術門類。為人注目的新生代杰出代表還有蘇扇制扇大師盛春、緙絲大師蔡霞明、盤金繡大師林多妹、核雕大師任敏華以及蘇式紅木家具制作大師宋衛東、張文君、史志曄等等。這些中青年藝術家在各自的工藝領域演繹著精彩的藝術人生,共同為吳中民間工藝的再鑄“高峰”增添了巨大的生機和力量。
就吳中區的“后浪現象” ,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侯仰軍評價說:“吳中區‘后浪’民藝熱,在一個層面生動詮釋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精神,具有標本價值和示范意義。吳中模式、吳中經驗,或可為全國各地的民間工藝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啟發和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