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元代緙絲牡丹團扇,高22.6厘米,寬26.3厘米,朱啟鈐先生在《存素堂絲繡錄》中著錄為送人作品。原色熟絲地,彩色金線織牡丹一枝,左下角有朱啟鈐“桂辛”朱文篆印。下面我們就從緙絲技術、構圖與紋樣來鑒賞下此作品。
一、緙織技術
和用空白宮扇繪制牡丹花不同,元代牡丹團扇,由于經絲未加捻,經絲與緯絲粗細相同,故織物的表面平滑,沒有"瓦楞地"溝紋。牡丹花用木疏戧法織出花瓣深淺不同的效果。木疏戧,即把深淺過渡的各色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排列成整齊的形如木疏的影光條。具有色彩漸漸過渡,色條規整的裝飾趣味。木疏戧的技法沒有長短戧法復雜,制作難度上也相對容易些。木疏戧法南宋時已經出現,元代普遍使用。花瓣單梭勾金,花葉,花枝邊緣雙梭勾金,使用金線緙織,大大增強了這件作品的觀賞效果。
二、構圖與紋樣
元代牡丹團扇為一枝兩朵相對盛開的牡丹花,一朵位于扇面中心靠右下角,繼而花枝彎向扇面左上角又裝飾一朵牡丹花。綠葉圍繞在兩朵牡丹周圍,但裝飾得過于繁雜,以至蓋住了部分牡丹花,沒有達到突出主題的效果。牡丹花瓣層次不夠分明,甚至有些雜亂,綠葉的裝飾也大大地簡化,葉脈部分只留中間的一條,更沒有了反轉的變化。總的來說花瓣與花葉的線條都比較呆板,生硬缺乏緙絲團扇牡丹的鮮活與生動。
三、色彩的運用
元代牡丹團扇,牡丹花用深淺不同的三種紅色緙織,花葉則用孔雀綠,灰綠,黃綠三種,整體色彩比較濃重北方一直喜用較濃重的色彩,包括北宋緙絲也偏暗濃,但這件牡丹團扇的色彩排列不夠疏朗,尤其是幾處綠葉的裝飾,濃重地密集在一起,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
--------------------------------------------------------------------------------------
如果您喜歡緙絲牡丹團扇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
了解盛風最新動態請掃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