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折扇與中國書畫藝術結緣具體始于何時沒有確切的文獻記載,對這一歷史總體看來,它具有從“書畫之于扇面”發展到“扇面之于書畫”的逐漸演變過程。“書畫之于扇面”是以扇面為中心,書畫為扇面服務,被動地適應扇面的形制法規??梢哉f此時扇子是主體,書畫藝術是作為裝飾藝術為其所用的。
一、繪畫形制之變——小形制繪畫的興起
反觀宋代以前留存下來的中國繪畫的形制,都是長卷作品占有壓倒性優勢;唐末、五代、宋初的繪畫作品,立軸漸漸十分興盛,替代了長卷成為繪畫創作的主流形制。但無論長卷還是立軸,都屬于尺幅巨大的繪畫形制。
繪畫形制———扇面畫。扇面作為一種小品性的繪畫形制,完全從扇子實物中脫離出來。其時畫家于扇面之上作畫,已是主動借用扇面的形制形式,為中國畫的創作注入一股清新、自然、活潑的藝術氣息。扇面繪畫以其形制靈活小巧,與傳統的長卷、立軸繪畫大異其趣,并由此獲得了巨大的藝術發展空間。
二、繪畫題材之變——小題材繪畫的興起
扇面繪畫藝術表現的題材相當寬泛,無論山水人物、峰巒樓閣,還是花鳥走獸,蔬果草蟲,皆能一一入畫。扇面不僅能夠包容原來繪畫的題材,更是促進和發展了新型繪畫題材的創作。
扇面的出現,順應了宋代花鳥畫繁榮發展的大趨勢,并反過來對花鳥畫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推動了小品性花鳥和蔬果草蟲題材的繪畫創作。花鳥相較于人物、山水,更適于小中見大,以有限表現無限?;ㄖσ擞诩舨媒厝。B類本身體制小巧,正是因為花鳥與扇面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所以有“折枝花鳥”的繪畫圖式在宋代流行開來。
為什么小形制繪畫風格得到發展
1、宋代花鳥畫深受“皇家富貴”創作風格的影響,南宋花鳥畫團扇的藝術特點注重表現的寫實性。其精工細致、毫發畢現、栩栩如生等特點,在創作上潛在地需求小巧的形制,涌動著擺脫大體制畫幅創作壓力的探索。
2、那些長卷立軸的花鳥畫,較大篇幅是用來布置花鳥的背景,如山石竹木等,這些背景的描繪往往帶有寫意性。若將花鳥從背景中解放出來,單純地構置在畫面之上,必然要求縮小繪畫的尺幅,扇面形制的出現則適應了這種需要。
3、,宋代花鳥畫的創作形制,越來越向扇面以及與之相類的冊頁進行歸結和轉變。到南宋時,已經是絕大多數花鳥畫出現在這種小巧的形制上。北宋的“全景式”花鳥畫,轉變為南宋的小品性花鳥畫。在這種繪畫形制下,花主要是折枝花卉,鳥多為棲息于枝頭上的一二只小鳥,而很少作成群的描繪。
三、繪畫構圖之變———邊角之景的興起
中國古代山水畫自產生以來,全景式構圖一直是其創作的主流形式。經五代至北宋,這種繪畫圖式得到空前發展,走向高度成熟,并且是當時的主流。然而進入南宋時期,以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為首的畫家,一改中國山水畫前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邊角之景”時代風格。筆者認為,團扇扇面引入中國畫創作的形制中,是促使產生這種構圖取景變化的重要原因。
在扇面繪畫的創作中,客觀要求畫家的視角由遠觀轉為近察,由整體把握趨向局部發掘。在這種新形制下的創作,山水很少有全景式的構圖,而是大膽截取某些局部并將之放大;花鳥在構圖上突出主體,善于剪裁,時畫折技,講求布局中的虛實對比與顧盼呼應;人物則多是選出有限的典型性個體對象,然后在畫面上進行精心描繪和表達。扇面如同攝像機的變焦鏡頭,將高大的事物縮小,將繁瑣的事物析離,最終定格成一個清晰美麗的畫面。
四、繪畫思想之變———自由靈活的創作思想
繪畫作品的形式形制從長卷、立軸轉向扇面小品,相應地牽引著畫家的創作思想發生轉變。團扇扇面繪畫形制呈現出“圓不中規、方不應矩”的非常態形式。于是在“規矩”之外,繪畫團扇扇面洋溢著自由、小巧、輕松的氣息。及至后來興起的折扇扇面,由長短兩弧線和相等兩直線構成圓環,上寬下窄形成幅射之狀,更顯現出生動的形式、不拘的品格。
扇面繪畫多是形式單純而意味深遠的小制作,它往往具有一種把玩的性質。與《女史箴圖》、《歷代帝王圖》等這些嚴謹的、大型的主題性繪畫創作相比,扇面繪畫可抒發畫家的閑逸情致和幽雅情懷,追求清淡超脫的美感。畫家在扇面上創作,往往以無拘無束、隨意、放松的心態進行即興式的信筆揮灑。即便是工筆畫,也都精取妙舍,筆簡意工,仍是畫家靈感即發式的反映,是清風出袖、明月入懷般自然而然的心靈表現。
作者:楊祥民
--------------------------------------------------------------------------------------
如果您喜歡繪畫扇子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
了解盛風最新動態請掃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