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什么是絹宮扇?提到宮扇,最直接想到的便是漢成帝妃子、西漢女作家班婕妤的《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
在小說或者古代電視劇里,我們經(jīng)常看到古代貴族女子手上都會持一柄圓圓的宮扇,既可搖動生風,又可用于遮面障羞、拂掃浮塵、驅(qū)趕蚊蚋,是須臾不可離手的雅物。正因為是大多數(shù)女性專用,所以宮扇總是蘊含有一種柔軟的情愫。
正如中國藝術(shù)愛好者李京說的那樣,宮扇里藏著女人的命運,嫵媚、含蓄、凄涼,這樣復雜且旖旎的情感,造就了宮扇的萬種風情。因此,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精美小巧的宮扇孕育著中華文化藝術(shù)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藝美術(shù)之精華,蔚成獨具中國扇風格的奇觀,是民族傳統(tǒng)文物中的藝術(shù)瑰寶,也讓收藏家們愛若珍寶。
一、宮扇歷史
宮扇,其實不同于其他種類的扇子,因為其獨特材質(zhì),出現(xiàn)時間較晚。最初,宮扇也叫做紈扇、團扇、羅扇,它出現(xiàn)于羽扇之后,摺扇(又名“折扇”)以前。
團扇的歷史解讀:有資料顯示,宮扇的流行與絲織物的普及有很大的關(guān)系。先秦時期,扇子多用竹片或羽毛制作,較為笨重,也缺乏相應的審美元素。到了漢代,隨著絲織業(yè)開始發(fā)展,先是出現(xiàn)了“紈扇”,因用潔白細絹制成,故又稱之“絹扇”。制作除了用絹外,材料也可用綾、羅、紗等絲織品,又因其“團團如明月”,也稱為“團扇”。
伴隨著宮扇的故事有很多。最為出名的便是漢成帝時,妃子班婕妤所作的《怨歌行》,抒發(fā)自己因為趙飛燕姐妹失寵于帝心的幽怨之情。所以,在后人的眼中,宮扇似乎總帶著一股子閨怨氣息。
但若真將宮扇看作閨怨的代表卻有些冤枉。在古代,大部分宮扇用潔白如冰的絲絹制作,扇面上還繪有對稱的圖案,象征男女相會歡樂的場景,稱之為“冰紈”。由于在造型和裝飾上,宮扇都力求精美細致,不僅注重實際的效用,還極力表現(xiàn)出生活的意趣,人手持之,相映成美,因而深受婦女的喜愛,并由此盛行不衰。
宮扇的別名很多,最為平常的便是“團扇”。《杖扇新錄》也記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名為“團扇”。
“當時在民間,大家都稱宮扇叫做團扇。因為它的構(gòu)造特點是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自從對稱式團扇出現(xiàn)后,歷代沿用,并成為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團扇樣式。”一位宮扇收藏家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普及,由于當時的絲織品雖漸趨精美,但價格昂貴,當時團扇尚難進入尋常百姓家。
在歷史學家們看來,宋以前所稱扇子都指團扇。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長信愁》曰:“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在宋代,宮扇的扇面上常繡有花鳥、魚蟲、山水,也有繡人物、佛像的。而中國的宮扇刺繡,在宋代已非常精妙。
更有意思的是,中國歷史上在蓋頭出現(xiàn)之前,宮扇是女子出嫁時用來遮面的,交拜后,才能移扇露容,稱為“卻扇”。
《世說新語》中就有個“卻扇”的典故。晉人溫嶠看中了姑母劉氏的女兒。正好,劉氏委托溫嶠為其女物色夫婿。幾天后,溫嶠說找好了,門第與身世和自己差不多。婚禮時,新娘用手撥開遮面的團扇,發(fā)現(xiàn)新郎就是溫嶠。于是拍手大笑:“我本來就猜是你,果如我所料。”原來,新娘也有意溫嶠,皆大歡喜。所以,宮扇的背后不只是閨怨之情,也帶有男女相好的美好寓意。
曾有歷史資料記載,晉代書法家王獻之在秦淮河畔遇見了佳人桃葉,常在渡口迎候佳人,不僅迎送,還唱歌:“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桃葉在船上應和:“七寶畫團扇,粲爛明月光,與郎卻暄暑,相憶莫相忘。”以團扇來表達深情盟約,一時傳為佳話。那個迎送的渡口也被稱為“桃葉臨渡”,發(fā)展到了明代,成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二、在日發(fā)揚
深入了解后,記者發(fā)現(xiàn),宮扇不僅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上大放異彩,更是在日本的歷史舞臺上展現(xiàn)了它的獨特價值。
古代日本有用宮扇作為族徽。而日本藝伎在表演時,也通常會用到宮扇。所以,在日本人眼里,宮扇既是藝術(shù)品也是政治象征。
據(jù)文獻記載,中國的宮扇是在奈良時代由唐朝傳入日本。日本最初使用宮扇的是宮廷貴族。到平安時代末期,才允許庶民百姓使用。
在歷史文獻上不難看出,當時無論中國或日本,就宮扇形狀而言,只有圓形和方形。其中,圓形使用量大,所以日本一直稱其為團扇。
日本進入室町時代,出現(xiàn)用鐵和皮革制作的軍配團扇。戰(zhàn)爭時,武將們將其作為陣地指揮的工具。這種軍配團扇扇面上使用紅漆或金銀粉,畫上星辰、日月,團扇柄端綴有穗頭。相撲比賽時行司裁判用的軍配就留有戰(zhàn)場用團扇的形狀。
“在這個時候,中國的宮扇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當時日本人的改裝,將它的實用性賦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日本歷史文化研究學者陳觀告訴記者。
到了江戶時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團扇扇風取涼日益見多。隨著日本夏季祭祀、盂蘭盆節(jié)的興盛,團扇大為普及。日本東北三大祭祀之一“隨豬祭”就是扇形燈籠。據(jù)說來自中國的《三國志》,扇面上繪有勇士圖像。
其實在元祿時代,團扇已經(jīng)成了日本女子晚間乘涼時不可缺少的配帶物。團扇與居民的關(guān)系愈來愈密切,日本商人開始以團扇為商品在市場出售。這就更加促進了團扇的發(fā)展,相繼出現(xiàn)了銀制團扇、絲制團扇,工藝變得極為考究,令團扇從實用又發(fā)展到鑒賞和裝飾用,團扇的種類也因此增多。如出現(xiàn)大型滅火團扇、涂漆防水團扇,也有送風調(diào)節(jié)火勢的團扇,與人們信仰有關(guān)的團扇也應運而生。
“其實,在現(xiàn)在日本歌手的演唱會上,粉絲們拿著的應援扇就是團扇,它們也算是在日本發(fā)展至今的中國宮扇。”陳觀笑言。
三、品種多樣
眾所周知,宮扇被稱之為團扇,是因為它的形狀。不過,宮扇卻不全是圓形,其形狀可謂千姿百態(tài)。有歷史資料指出,“團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圓、腰圓、六角之形、八角形、瓜楞形、蕉葉形、梧桐葉形等,其中海棠形、馬蹄形、梅花形,是除圓形之外較常見的。
“但是,圓形的團扇最為流行,最受人們喜愛和珍藏。”宮扇收藏者李佩佩說,不過收藏者多為看中其扇面的價值,這些價值最直觀的體現(xiàn)便是材質(zhì)。
有宮扇收藏者對記者介紹,宋元時期的宮扇,多以羅或絹制作扇面,且僅用一面或作畫或書法。直至明清時期,方興兩面繃絹、紗、羅、綾等,同時增加了瓷青、泥金、湖色等彩色面品,并以繪畫、緙絲、刺繡、貼花、抽紗等作為藝術(shù)加工,吸引了無數(shù)能工巧匠、文人墨客,其中也不乏有名人高手為之精心設計,苦心制作,終使宮扇的書畫藝術(shù)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
據(jù)《西吳蠶略》記載,宮扇的扇紙除以上各種材料外,在明清時期還有一種制作扇面的材料,名為“自成絹”:利用將要吐絲作繭的蠶,放在光滑的平案板上,讓蠶在其上面來往吐絲,形成一縷縷一層層雜亂交錯的絲絮片。這種自成絹可剪裁成宮扇扇面,亦可裱制成折扇扇面。
“那時的文人騷客在其上寫字作畫。由于它的材質(zhì)與一般紙、絹有很大的差異,它對水墨、顏料的吸納性較差,卻能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其實這樣的絹宮扇在收藏界有很大的名氣。”李佩佩告訴記者,因為他們不僅美觀,還非常具有藝術(shù)價值。
另外,在唐宋時期,還有一種刺繡團扇。目前,遼寧省博物館所藏“南宋繡瑤臺跨鶴”是存世的惟一樣本,現(xiàn)在偶爾能夠幸見的刺繡團扇基本是明清的實物。
記者發(fā)現(xiàn),一般來說,刺繡團扇較多使用紗羅,它與自成絹扇面一樣不能批量生產(chǎn),屬較為珍罕的品種。如能收藏到在紗羅上半繡半畫的團扇,無疑是收藏中一種另類的快樂。
四、文化底蘊
宮扇雖然只是古代婦女手上的普通生活用具,卻蘊含有濃厚的人文氣息。中國團扇的文化內(nèi)涵豐富,每一柄宮扇都因為不同的制作材質(zhì),以及扇面上絕無雷同的詩、書、畫、印,成為一件極富個性化的藝術(shù)品。不僅如此,和宮扇有關(guān)的詩詞也比比皆是。
除了《怨歌行》,唐代杜牧也曾有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楊千里詩曰,“黃羅團扇暗花紋,蹙金突起雙龍鳳”。
而在扇上作畫也是宮扇得以出名的原因之一。
《齊書》中說,南朝時即有人“于扇上圖山水,咫尺之內(nèi),便覽萬里之遙”,此為文獻上記載較早的山水扇面。魏晉南北朝時期,宮扇形制日益增多,有圓而不方不圓或長圓形等;扇柄也由素竹到斑竹、桃枝竹或檀香木,扇面彩繪流行“柳蔭蟬雀”、“秦女乘鸞”、“隱士清流”等題材。此時,高雅的團扇多為君主賞賜臣下、友朋相互饋贈的禮品,并且成為男女情愛之信物,如“但畫雙黃鵠,莫作孤飛雁”、“比翼”、“合歡”等都寄托著人們對真摯愛情和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在古代,為了彰顯使用者的富貴身份,手中宮扇的扇骨經(jīng)常采用象牙、玉石、骨角、湘妃竹等材質(zhì),也有用檀香、沉香等具有香氣的木料做成的宮扇,輕輕扇動,能夠散發(fā)出陣陣清香,讓人清涼舒爽,心曠神怡。尤其是扇面,被視為重中之重,上面沒有書法或繪畫作品,是要被人輕視的。
宋人吳自牧的《夢梁錄》里,北宋都城汴京的夜市,就有專門代人畫扇面的小攤。題材以仕女、山水、花鳥魚蟲以及詩文名句為主,這種充滿雅趣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也是中國文化中一項將生活用品上升為美的傳統(tǒng)藝術(shù)。
歷代的文人名士也都喜歡在扇面上操筆寫字作畫。北宋蘇軾夸贊唐太宗的文德,就有“摛藻尺素之上,弄翰團扇之中”的句子。宋人黃升的《鷓鴣天》中也提到宮扇:“戲臨小草書團扇,自揀殘花插凈瓶。”
五、價值斐然
在李佩佩看來,由于唐宋時期在扇上題詩作畫最為興盛,所以那個時期的宮扇收藏價值尤為珍貴。只是唐代宮扇成扇存世未見,故宮博物館僅藏晚唐團扇(即宮扇)軸一幅。南宋時,有些絹本團扇的扇柄雖已不存,但扇面卻保存得相當完好。在一些收藏者眼里,也是不錯的藏品。
李佩佩介紹,從元代起,在團扇上繪畫題書的情景開始呈衰退態(tài)勢,而這種態(tài)勢到明代就更加明顯,從而將在團扇上作書畫的主流拱手讓位給折扇。事實上,古代的男人也用宮扇,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鳳墓的壁畫上,我們就能看到有手執(zhí)圓形團扇的男子。只是到了明代,宮扇才漸漸變成了女性的專用之物,正規(guī)的場合,男人都開始改用折扇。
“我們現(xiàn)在在博物館和拍賣會上接觸最多的是清代的宮扇。”佳士得拍賣網(wǎng)相關(guān)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曾經(jīng)的一屆春拍中,清乾隆時期的一柄長50.7厘米的象牙絲編織菊蝶圖畫琺瑯柄宮扇就拍出了302.4萬元的天價,令人咋舌不已。同時也讓一些投資者看到了宮扇在收藏界的特殊市場。
記者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在清代咸豐時,宮扇又開始重新興起,并在清末時大肆活躍于書畫家的案頭。而且在一些清宮戲中,嬪妃手里幾乎都會拿著一把宮扇。那個時代,宮扇再度成為貴族女子的流行器物。
與此同時,清末所制宮扇也進行了一些改變,其形制以圓形為主,一種為兩面無骨的扇子,另一種是扇柄穿過其中一面的扇面,將畫面平分為二,另一面則無骨。由于扇骨將畫面一分為二,因此可供兩人合作書畫,相映成趣;但繪畫上,由于兩家合繪一柄扇,裱成之后,中間的空白未免難看。不過在當時,已經(jīng)算是宮扇品種中比較不錯的創(chuàng)新了。
上述拍賣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大部分宮扇不能收合,礬過的絹又脆,所以不耐保存,因此成扇存世量非常稀少。近年來的拍賣會上也鮮見成扇出現(xiàn),只要一露面,便成為眾買家的追逐對象,價格往往十分昂貴。
清代的宮扇畫,山水花鳥人物都有,比起前代的扇畫沒有多少突破,倒是扇上作書法要比宋元時更為興盛。隨著金石學的興起,清代在扇上作隸書、金文成為一種風尚,書法家可以在宮扇那圓圓的平面上像金文那樣沿著圓邊去書寫,也可以寫在正中,顯得趣味無窮,令人耳目一新。
更有一些閨閣中的才女,在自己賞玩的團扇上用筆畫上花鳥,然后再用針繡其大致輪廓,有的還繡上自己的款印,從而為后世的扇面收藏留下了溢滿香艷與才情的作品。
“所以,一把小小的宮扇,透釋出來的文化韻味有時并不遜色于一幀字畫,歷代藏家也都是珍同拱璧,善加收藏。”有收藏家表示,由于絲絹易于氧化,團扇的扇面易泛黃變色,出現(xiàn)破損,能夠妥善保存下來的傳世品并不多,因而收藏團扇,有“真、精、新”三字訣。
李佩佩也告訴記者,宮扇收藏相比其他收藏來說較為特殊,因為藏者要掌握不同時代的工藝特征,認準真品。“收藏的宮扇也需要品相完好,字圖清晰,無任何缺損,這樣才更具文化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
在宮扇收藏者的眼里,收藏宮扇,是為了體會舊時女子素手輕拈背后的優(yōu)雅風情,領悟那份猶然遮面的羞澀風韻。
“我認識很多同行,大家收藏宮扇,看中的是那一份清雅婉約,是一種帶著柔媚的風韻。”李佩佩說,“搖一搖那些精致的宮扇,你會感覺一揮手之間,時間和空間都被搖曳得旖旎多姿。這種屬于古代仕女的典雅品味,可謂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
------------------------------------------------------------------------------------
如果您對宮扇感興趣請聯(lián)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4006-987-163
了解盛風文化請關(guān)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