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1、中國古代女性的審美特質
團扇可以說自漢代開始興起,漢代以前的社會并沒有十分的注重“男尊女卑”的社會關系,而到了漢代儒家學說的興起,使得當時的社會十分講究倫理道德,女子必須遵守“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的倫理綱常,這成為評判行為正確與否的價值標準。
我們在蘇州團扇與女子的情緣敘述過,在古人的眼中,女子就應該在家中織布縫衣、相夫教子,不應在外拋頭露面,這樣的封建社會對女性行為和身心的束縛形成了中國古代女性含蓄、矜持、委婉的性格特征,也由于古代男性的審美更傾向于女子柔弱、順從、溫柔的贊美,像“指若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這樣的形容女性柔弱嬌美的詩句數不勝數,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女性追求含蓄、朦朧之美的社會風貌。
這種追求也使得團扇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用具發揮了其自身的價值,不僅作為裝飾用物,也常常作為吸引男子青睞的佳品,婉約的面容下,欲說還休,借由團扇的“遮”將含蓄與嬌羞詮釋的淋漓盡致,由此古代女子“以扇遮面”的潮流一發不可收拾。古代作為丫鬟的女子大多性格活潑靈動、察言觀色,卻又不失委婉含蓄,其對團扇的使用也是屢見不鮮。
2、團扇蘊含的人文情懷
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對團扇的描寫是十分豐富的,班婕妤就是其中最為鮮明的例子。班婕妤是西漢時期漢成帝的愛妃,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女詩人,因其美貌和文采深受皇帝的喜愛和專寵,漢成帝曾命人制作大的轎攆,使班婕妤能與其同車出行,但班婕妤卻恪守婦德拒絕了,太后聽聞也對她在婦德、婦容、婦才等方面如此高的修養贊嘆不已。
但自趙飛燕姐妹入宮后,便利用“巫盎”案陷害班婕妤,使其受到冷落,于是班婕妤想遠離是非,便自請去深宮侍奉王太后孤獨至老。在深宮中的班婕妤顧影自憐,自知已是“秋天的扇子”,于是便作了《團扇詩》,又稱《怨歌行》的詩篇,借團扇自喻遭遇不幸時不得志的悲愁情緒,感傷中國古代女性命運的坎坷,團扇也由此常常被人視作紅顏薄命、佳人失勢的象征。
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常常借助團扇作詩作畫,借此譜寫古代女性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如清代的陳文述為團扇作詩:江南三月春風歇,櫻桃花底鶯聲滑;合歡團扇翦輕軌,分明采得天邊月。再有《桃花扇》中李香君染滿血跡斑斑的“桃花扇底送南朝”等名史在冊。
團扇象征著我國古代女子移步清蓮的溫柔情懷和柔情似水的婉約之美,象征著至死不渝的定情信物,同時也象征著古代女子的悲舛命運,它是一種情懷的寄托與依賴,也給予了人們發揮想象和創造力,施展歌賦才華、抒發人文情懷的空間,扇子的文化內涵也賦予了這樣的情感。
-------------------------------------------------------------------------------------------
如果您喜歡團扇,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
了解更多蘇扇文化請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