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考朝鮮折扇傳入我國,并非開始于永樂,而是早在北宋年間。按趙云箱《陜余叢考》卷33略說:高江村《天祿識余》謂:分之折疊扇,初名聚頭扇,元時高麗始以充貢,明永樂間稍效為之,令則流傳浸廣,團扇廢矣。至于揮灑翰墨,則始于成此間云。《癸辛雜識》矮人聚扇用倭紙為之,雕木為骨,金銀花草為飾,并有作不肖之畫于其上者。《七修類稿》亦謂成化初,高麗貢至,朝命仿制。以答復書格言,以賜群臣,民間遂效而為之。
按陸深《春風堂隨筆》云:分之折扇,張東海以為貢于東夷,永樂間盛行于中國,然于見南宋以來,詠折扇頗多。東坡謂高而白松扇,展之廣尺余,合之止兩指即此也。又按洪邁《容齋隨筆》記朱新仲有折扇詩,張安世見而書諸扇。又豐坊云:家有趙彥所畫折扇,金章宗題折扇詞云。則折扇非始于元,蓋宋金時已有之,特其時尚未盛行,直至永樂中始盛行耳!又按昔人折扇有用絹者,陸伊山有楊妹子書折絹扇。郎破又謂南齊話淵以腰扇障日,《通鑒》注日:腰扇今謂之折疊扇。考唐時尚未有折疊扇,何得六朝已有之,胡三省以后世之物,妄為附會耳!
從這篇考證,知折扇還有聚頭扇、撒扇之名。此外據朝鮮樸趾源(1731~1肋5年)《燕巖選集·熱河日記》,知它尾部,形如魚頭,所以也稱“魚頭扇”。
其次是折扇歷史與文化的傳入時間,既不是六朝。也不是唐代。這從唐末新羅人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卷18端午節送物狀》,知他所送物件,內有“雪扇一柄”。而文中描述“雪扇”形狀,則是“空夸圓月”,顯是團扇而非折扇。唐末新羅尚無折扇,又何從傳入呢!所以折扇當是北宋時才傳入的。
朝鮮所創制的折扇,本有兩種:
1、以木條作扇骨,骨的尾部鉆孔針穿,以便開會。骨的上部則貼以紙,以便招風。與現在流行的折扇相同。
2、是松木削片,兩端穿孔,一端針之,一端以繩聯結,使其可以開合,那蘇東坡所說的“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余,合之止兩指”的白松扇。與現今女土專用的檀香扇同。
按《能改齋漫錄》卷7和《本草綱目》卷31及35,知新羅松與我國所產者,為不同品種。新羅產者系“五雷”,或作“五粒”,《癸辛雜識·續集》卷下則稱這種松,“色白而香。”用來作扇,隨風芬芳。而這種松,在15世紀前,我國所產甚少,遂以檀香木來代替,這就再次說明檀香扇,乃是仿制的工藝品。
有關朝鮮這兩種不同的折扇,一直未被注意,然在《游宦紀聞》里,卻說得非常明白。其言回:“宣和六年(1124年)九月,高麗國造使李資德、金富撤至本朝謝恩。私覲之物,有松扇三合,折疊扇二只。”把松扇與折疊扇分開來談,就充分表明了兩者被后人誤合為一了。
折扇是中國發明的還是日本發明的,自折扇傳入中國之后,一直就被朝野珍視,除《陳余叢考》所引來金人的詩詞外A周書集成·考工典》卷221還載有明宣宗《詠撒扇》詩、楊循吉《折扇賦》。而且《新園來記》卷1則記有折扇可以辟邪的傳說。其言回:奉天門常朝,御座后內官持一小扇,金黃絹以裹之。嘗聞一老將軍云:非扇也,其名卓影辟邪,永樂間,爿、國對、所進,華聞其名,不知為何物也。
明明是柄折扇,可是這位老將軍,卻因他自己未見,而說它非扇,乃是“卓影辟邪”。這一說法,可能是他聽了當時的傳言所致。
由于傳說折扇有辟邪作用,以致《武進縣志》遂說它能避免污穢三光戶其書載張大扇說:“否有抗疾,每患遺溺露體,獲罪三光,故特一扇以蔽之,不敢褻滅也。”這些說法,就反映了大家對折扇的珍視。
----------------------------------------------------------------------------------------------
如果您喜歡朝鮮扇子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
了解盛風最新動態請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