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折扇自宋代流傳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與更早流行的蒲扇、羽扇一樣,折扇最大的用途是驅暑納涼,因而歷來一直有大規模的生產,產品大都屬于實用工藝品。這類折扇雖無較高的藝術價值,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時期的審美趨向和民俗風貌。
折扇產生的初衷是引風。風,來源于自然,折扇之風,因人們融于自然的情結,而成為對自然風的補充與延伸。藝術的滲入,使折扇升格為雅物。夏日輕搖引風,引的是蘊含縷縷墨香的清風。
折扇流行不久,就開始受到士大夫們的青睞。結緣文化藝術,使詩文書畫得以在折扇上展現,又因扇面材質、形狀的特殊,扇面書法、繪畫在構圖、章法、技巧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工匠的卓越技藝和文人的高雅情操融為一體,使一把折扇的降生,儼然手藝人與藝術家之間的一次文化雅集。書畫折扇從實用工藝品中脫穎而進入藝術的殿堂。
藝術品的雅俗之分,在于作者的文化修養與創作初衷。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談到折扇雅俗時說:“今吳中折扇,凡紫檀、象牙、烏木者,俱目為俗制。惟棕竹、毛竹為之,稱蘇州折扇——懷袖雅物。”然筆者以為,僅以材質區分折扇之雅俗,是遠不夠準確和全面的,竹子風骨清嘉,制成扇骨纖而不柔,色澤光潤且易于把玩,實為制扇第一等材料,而烏木、紫檀等材料,若形制文氣,與扇面書畫相配諧調,也可以十分雅致,反之,若是竹骨造型花俏、做工粗糙,也不會因材料是竹子而脫其俗庸。
制扇材料均來源于自然界,其本身是沒有雅俗之分的,唯以形制、刻箑、書畫等后天人為的因素,來區分其雅俗。一把折扇,若題材庸俗討巧、造型粗笨、做工匠氣,則少有雅士喜愛;若造型簡括、線條流暢,書畫表現更多的是清新脫俗的人文精神,才是雅品。
一、從扇骨材質、形制、規格看折扇之雅
宋代以前,日本、高麗已有折扇,扇骨多為七股或更少。元代至明代初期,扇骨股數有九、十一、十五、十六四種,九、十一者,扇長大多一尺以上,扇骨稀疏且粗厚,顯得笨重,而十五、十六者,扇長大多九寸五分上下,收攏時扇面較窄,小骨篾薄質輕,十分秀雅。明代崇尚素凈、輕簡的折扇,這與文人淡泊出世的人生態度有關。
清代折扇往往做工精細,形制復雜,且常于箑邊用各種名貴材質鑲嵌出繁復的圖案,今人雖嫌此類折扇制作過于復雜,但也嘆服其精工巧思和圖案紋飾的細致、對稱之美。
民國時期,在延續清制扇骨的同時,更多采用明代馬牙、古方等傳統形制,九寸五分者居多,扇骨多為十六股。另有三四十股者,是民國折扇的一大特色,小骨薄如蟬翼,合攏,厚不過半寸,箑邊寬不過三分,尤其顯得輕巧靈秀。
折扇到現代,進入了一個海納百川的寬容時代,扇骨的長短、寬窄更為自由,材質、制式更趨豐富。
清代、民國至現代,諸多文人畫家不僅創作了許多扇面珍品,還參與了扇骨形狀的設計,使折扇藝術品更臻完美。
扇骨作為手工藝品,其材質、造型是否適合使用、欣賞、把玩,是區別優劣的重要方面。作為藝術品,制式、線條等設計效果則更為文人所看重。由明代流傳至今的經典制式,如古方、挑蹬方、馬牙琴等,因其造型簡潔樸素、線條暢而不滯,深得文人雅士稱嘆,那些線條生硬、棱角過重、寬大厚實的扇骨則雅味索然。
二、從刻箑、鑲嵌看折扇之雅
箑邊鐫刻山水花卉詩文,始于明代,明代竹刻屬鼎盛時期,名家不可勝數。刻箑是對素骨折扇的藝術深化,畫稿、題句均由文人構思完成,十分講究。對一把折扇而言,刻箑得當、清氣、雅致,將大增其色,但若題材庸俗、題句乏味或構圖失調,刻箑則成畫蛇添足,折扇也難脫俗品。
清代至民國,箑邊上可見萬字紋、回形紋,刻工極繁,又有在漆骨、烏木箑邊或小股上鑲嵌螺鈿、翡翠等,精工細作,多數行家以此類扇品過于精細而將其歸入俗品,但藝術的形式應該允許其多樣化存在,若雕刻、鑲嵌合理,色彩清新淡雅,這類折扇也是上品。其內涵品高,即使飾以金銀,亦不失清雅。
擅長中國傳統雕刻藝術品竹刻扇骨的竹刻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書畫金石家兼擅竹刻,另一類為專職竹刻家兼能書畫篆刻。書畫金石家往往以刻章之法鐫竹,追求金石韻味,其作品率真古樸,更易歸入雅品;職業竹刻家則以竹刻為生,也具備書畫方面的修養,與書畫家聯袂創作亦屬普遍。
三、從書畫角度看折扇之雅
文人書畫,是折扇最主要的藝術成分,宋代《詹東圖玄覽編》談到扇面作為書畫藝術載體:“馬遠竹鶴、馬麟桂花二冊,本是一折疊扇兩面……”折扇之雅美,引得許多文人題句作畫于其上,“明四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等詩書畫俱佳的文人的參與,更使折扇于咫尺之間涵養深厚的文學與藝術之風。文人于折扇之上的揮灑是無為的、如清泉流淌,因而,折扇之風被稱為清風、雅風。
扇面書畫屬于小品,由于扇面形狀、折痕、尺幅的限制,藝術表現并非易事。內容要以小見大、技法上要不失筆墨韻味,這些都是扇面書畫的難點。不是每一種書畫題材都適合扇面,風雅的折扇書畫也總會回避那些庸俗或激烈的題材。
也有一些至俗的題材,藝術上表現得不俗,依然是雅的。比如齊白石常以青菜蘿卜、酒徒小販入畫,但絲毫不影響高雅的藝術氣息,筆墨不多,卻能以簡勝繁,臻入妙境,而若以邪甜俗賴的筆法寫高士,依然面目可僧。在筆者收藏的成扇中,有一件鄭慕康先生中年時期的作品,很特殊,漆骨嵌螺鈿,如意頭,扇面繪以園林雪景仕女,畫面的天空部分用金粉敷滿,這是常人極少用的畫法,按理應該是很俗氣的,但畫家處理得宜,紅色的衣服和金色相協調,漆黑的扇骨和扇面形成黑白灰,色調統一,更妙的是讓金色成為整把扇子的中間色。富貴而不失清雅,是最為不易的。鄭慕康是中國現代著名畫家,曾為上海國畫院畫師,擅人物畫,又通詩書,此扇充分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修養和高超的繪畫技能。
折扇書法以寫于折痕內折條處為宜,正草篆隸等均可,謀篇布局、經營位置以能遵循一定的章法、字形略小者為佳,書法折扇—方寸扇面盡述風雅,扇面繪畫的用色以清淡素潔為上。折扇為夏季用品,冷色調更顯清氣,秋葉紅花等暖色調若點綴適宜,也能見其雅韻。扇面繪畫大都出自江南名家手筆,江南山低綿美、湖澤廣布,雨豐露潤,草木滋榮,扇面布局以山水畫中的平遠法為最適。無論寫意還是工筆,于尺素間而生湖山夢繞,愈加平添折扇的靈動和雅致。
折扇形制、刻箑、書畫諸方面的雅俗是不易區分的,不同區域審美取向不同,作者文化修養、創作初衷有異,收藏者的雅俗觀,時尚風潮等等因素,使得折扇的雅俗難以明斷,在文化藝術百花齊放的今天,應以寬容的眼光看待折扇藝術品。從藝術專業的角度而言,雅而美的折扇,符合藝術的審美,這種審美是后天的、依循藝術規律的,但仍有另一種審美的存在,即人們與生俱來的對美的直覺。符合藝術審美要求和直覺審美要求的折扇,則是雅俗共賞的藝術珍品。
-----------------------------------------------------------------------------------------------
如果您喜歡折扇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
關注盛風微信公眾號了解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