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竹刻扇骨是清代晚期以后非常流行的刻法。清代后期的時候,文人用扇非常講究——每天出門,扇子是一定不重樣的,今天可能是刻字的,明天刻畫的,后天是象牙的,反正每天都是不重復的扇子。另外,扇子上的扇畫也適時應景,春天要合春天時候的圖案出去,夏天出去的時候得拿著畫有荷花的扇子出去。
由于竹刻的扇骨邊板最厚處不超過5毫米,邊板兩邊厚不超過2毫米。如果在上施以高、深浮雕,那么,薄薄的扇骨就容易使夾扇面的“火力”漸失。因此,一般都以繪畫、書法、篆刻藝術為內容,以畫法入刻,以刀代筆,以及利用薄地陽文法刻一些諸如金石、鐘鼎、古錢等之類的縮刻圖案(留青竹刻亦可);
據葉德華《蘇扇漫談》云:“蘇扇問世之初,竹刻工藝已經在江南盛行,扇骨竹邊質理清細,色澤鮮潤,一經奏刀,每獲良效。于是扇邊竹刻應運而生。”我們可以想象,一把扇子拿在手上既可以在炎熱的夏天供文人雅士拂暑納涼,也可以欣賞到扇面上的書畫藝術和扇邊的雕刻以及扇骨自身的制作工藝。這樣的竹刻藝術享受是何等高雅別致!
-------------------------------------------------------------------------------------------------
想了解更多的竹刻扇子信息,請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或撥打熱線:1776801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