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卻扇的歷史沿革,舊時婚俗,新娘出嫁,須得蒙頭遮面,其用意有兩種:第一是“遮羞”,第二是“避邪”。以扇子來遮臉,這是團扇特有的功能,常見歷史畫卷中有此類姿態。作為女子,舊禮制下是不容輕易拋頭露面的,但有的場合婦人又想參與,此時一把團扇便成了他們手中最好的道具,既能遮掩自己的臉,又能透過絹面見到她們相間的場面。
一、關于卻扇的傳說
卻扇一俗早在古老的神話中就有傳說。唐人李冗《獨異志》中說:“宇宙初開之時,止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婦,又自羞恥,兄與妹上昆侖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于是煙頭悉合。其妹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人娶婦,用內外方巾花髻為扇,象其事也。”女媧氏是神話中的人物,這個故事當然是荒唐無稽的神話,不足為據,不過可從中知道,新娘蓋面,乃是為了掩蓋含羞的表情。
《世說新語·假譎》說晉人溫嶠的堂姑母委托溫嶠為其女兒物色夫婿。幾天后,溫嶠說已經物色好,門第與身世不低于自己。婚禮時,新娘用手撥開紗扇,發現新郎就是溫嶠。這就是"卻扇"一詞的出典。清代平步青的《霞外攟屑》說:"古時婚禮,侍兒以紗扇蔽新婦,徹扇曰卻扇。"南北朝庾信的《為上黃侯世子贈婦》詩說:"分杯帳里,卻扇床前。"也是用溫嶠娶婦的典故。
二、卻扇的習俗
團扇可遮面掩羞,能撲蝶驅蚊,入掌輕搖,緩緩而行,其風采當不亞于現代女性挎包而行,團扇的歷史在宋代時候蘇州盛產團扇,陸游有”吳中近事君知否,團扇家家畫放翁“的詩句。以扇障面,唐代時期有些地方還用于婚禮,新娘行禮時以扇障面,交拜完畢,移開扇子,露出容貌,古代稱為“卻扇”我們最近見的最多的就是電視劇《羋月傳》中成親時的畫面。若是文人結婚,還要在成婚前夕即席寫“卻扇詩”
現在的人喜歡復古,把團扇扇面題上名人字畫,或直接制成帶畫面的;和家居相結合;團扇也是現代女性的最愛,可以和旗袍服飾搭配;想要這種感覺的就到盛風,個性化定制合適您的團扇。
--------------------------------------------------------------------------------------------------
如果您想擁有一把卻扇,請點擊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致電17768011578
了解最新盛風蘇扇動態請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