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扇骨雕刻,是將雕刻技藝運用于折扇上的一門藝術,扇骨既薄且窄,用武之地極其有限,然這方寸之地經二百余年無數竹人的不懈努力探索,卻開創出了一個全新的扇刻新天地。
折扇從日本起源,后經高麗傳入中國,至明朝開始受到皇帝們的青睞,在皇帝的大力推廣下,折扇業得以興起,這一原創于扶桑國的舶來物迅速被中國化,經數代能工巧匠的改良創新,中國折扇更臻完美精巧,除了書畫、造型、髹飾、鑲嵌等技藝的溶入,扇骨雕刻更是由于制扇材料逐漸變為以毛竹為主而廣泛運用。
1、明代中晚期,由于大批文人巧匠的參與而大放異彩,中國傳統雕刻藝術品竹刻扇骨也從單純的雕飾工藝一躍而上升為供人把玩品賞的一門獨特的雕刻藝術。開此風之先并作出巨大貢獻的有明代嘉定三朱(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和金陵濮生(濮仲謙)。
2、清早期的張、沈、吳、封(張希黃、沈大生、吳之璠、封錫祿)以及乾隆時的周顥、潘老桐等。當時形成了著名的嘉定、金陵兩派,而金陵派由于本身就處于折扇興起的皇城(南京),其淺陰刻的雕刻技法主要運用于扇骨雕刻上,因此可以說金陵派首先開創了箑邊竹刻,這從前人的文獻中也可以得到印證。
3、晚清民國期間,扇骨雕刻家最活躍的地方是江浙二地和京津地區,蘇州作為文化名城,又是巧匠輩出之地。明中葉有以吳門畫派引領域內。箑邊竹刻自然獨領風騷。
箑邊竹刻流傳至今的明代實物已罕見,僅見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兩柄刻有“仲謙”款的淺刻扇骨,兩扇均出自河北省一座明墓,扇骨上分別用陰刻法刻梅花、水仙、蘭花及詩句。
-----------------------------------------------------------------------
如果你對以上的信息感興趣,請點擊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致電:17768011578
了解更多盛風資訊請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