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早在堯舜時代,就出現了團扇的雛形。團扇的歷史起源由一種葉子寬大的樹枝,折而不斷,倒懸空中能來回蕩動,不搖自扇,便生風生涼。人們受了啟發,取來枝葉,置于室內,用繩拉動,也栩栩有風。
商周,為了更方便,團扇就改繩為柄,用手握拿了。不過,手握的團扇最初是用在車輿上遮擋烈日的,有點類似于傘的功能。扇子也由蒲草,轉變為竹制,再后來是禽鳥的羽毛制作雉扇,用在貴族、諸王外出的敞車之上了。
漢代,還出現了羅絹質地的,在宮中用來障日蔽塵。大約在西漢時,扇子才變得輕小引涼,人們將“搖風”、“涼友”、“快哉風”等美名賦予它,還變著法子來改良扇子的容顏,于是出現了竹制的竹扇、羽毛制的羽扇、羅紗制的紈扇等等。
古扇中以竹扇最多,最易制作,也最為家常,有首班婕妤的名詩《團扇歌》,借團扇作賦以自傷,借的就是這紈扇。
唐代詩人杜牧寫失意宮女的名詩《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開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宮女的“輕羅小扇”,說的也是紈扇。
-----------------------------------------------------------------------------------------
如果您對團扇感興趣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4006-987-163
了解更多蘇扇知識請掃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