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定制熱線4006-987-163
民國時期另一位有影響的人物是張志魚。張志魚不同于子安的“神龍見首不見尾”,他生于1891年,歿于1963年,北京人,字瘦梅,號通玄,他的作品也署張志魚。善書畫、治印,最精于竹刻,最將名人書畫縮刻于竹刻扇骨上,不失原作精神。
當年有這么一個規律,凡京津刻扇骨的人,都以治印為主,幾乎都先是治印人,爾后才是制扇藝人。這與當時的經濟環境有關。印鑒在當年是場面上人必備之物,所以治印賺錢是主項,刻扇骨其實是一子項而已。但張志魚不同于一般的刻骨藝人,他是以此為生的。
據說他在四十余年中刻扇八千多柄,成為扇刻名家之首席。重要的在于,張志魚帶出了一大批學生,在北京形成一個強大的刻骨陣營。他的夫人蕭伴梅和副室王娛梅都能刻竹。他的學生都以庵字排名,上冠以竹字頭的字,一望就知是出自張志魚門下。如節庵、筠庵、朱竹庵、王竹庵、呂竹庵等。他最得意的門人是王竹歷,王竹歷刻的扇骨十分精到,得乃師之真傳。
北京扇骨雕刻名家張志魚所制的扇骨面貌很多,可以看出,此人的刻骨已不僅僅是“雙刀深刻”和“陽文皮雕”所能概括的了。從目前存世的張志魚刻骨,可見其所刻的題材之廣,涉獵的面之寬,所用的技法之多,甚至可以說是超過子安的。雖然有人這樣認為,說竹刻“由明中葉之質拙渾樸,發展為清前期之繁綺多姿。又自清前期之繁綺多姿,嬗變為清后期之平淺單一”,但在扇骨竹刻藝術上還是有進步有發展的。
張志魚在扇骨竹刻技藝上是很有貢獻的,他不僅被當時的北平藝術院校聘為教授,專門講授竹刻治印,還有專著行世,推動了當年北方的竹刻藝術。與張當時齊名的還有高心泉、劉夢云和白鐸齋等。
《墨林今話》中說:方潔“精于鐵筆,刻竹尤為絕技,凡山水人物小照,皆自為粉本于扇骨臂擱及筆筒上。陰陽坳突,勾勒皴擦,心手相得,運刀如用筆也。”凡事多費一份心,平凡中也就能產生偉大。
------------------------------------------------------------------------------------------
如果您喜歡竹刻扇骨請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或撥打電話:17768011578
了解盛風最新動態請掃碼關注我們